這間禪房,布置得非常雅致。
墻上掛著名人字畫,桌上文具非常整齊,靠西邊禪床上,有兩個夏布的蒲團,說是晚上做靜功用的。
這時候宋時開口道:“不知道方丈何在?我等都是讀書人,想與他談談。”
他話音剛落,另外幾人也紛紛說到要請方丈出來。
了一為難道:“家師智通,在后院清修,謝絕塵緣,輕易不肯出來。”
頓了一下又說:“諸位檀越,改日有緣再會吧。”
眾人聽了,都紛紛嘆到可惜,夸贊那方丈是世外高人。
這邊宋時又看見一軸畫,總感覺掛得地方十分不合式,正要問了一,為何掛在這里。
忽然有一個小沙彌進來說:“方丈請知客師去說話。”了一便對眾人道:“小廟殿房曲折,容易走迷,諸位等我回來奉陪同游吧,我去去就來。”說罷,匆匆走出廂房。
宋時便對張陽道:“你看這廟中的布置,同知客僧的談吐,何等高明風雅,這間禪房布置得這樣好,滿壁都是名人字畫,偏偏這邊墻上,會掛這樣一張畫,豈不是佛頭著糞嗎?”
原來這間禪房面積甚廣,東邊是窗戶,南邊是門,西墻上掛著米襄陽煙雨圖的橫幅,北墻上掛的是方孝孺白石青松的中堂,旁邊配著一副對聯,集的宋句是:“青鴛幾世開蘭若,白鶴時來訪子孫。”落款是一個蜀中的小名士張易。
惟獨禪床當中,孤孤單單掛了一個中堂,畫的是八仙過海,筆勢粗俗,滿紙匠氣。
眾人先前只顧同了一說話,不曾注意,經宋時一說,也都回過頭來議論。
張陽正坐在床上,聽到宋時對他說的話,便點點頭敷衍著說是。
他也不懂這些,平時都是盡量避開和他們附庸風雅,但回頭看那副畫的時候,見到那中堂下面橫著一個磬錘,隨手拿起來把玩。
一個不留心,把那八仙過海中堂的下擺碰了一下,大概上面掛的那個釘年代久遠,有點活動,經這磬錘一震,后面凹進去一塊,約一人高,一尺三寸寬,上面懸著一個小磬。
眾人都不明白這磬為何要藏在這畫后面。
宋時正站在床前,看到這一幕覺得挺有意思,把磬錘從張陽手中取過來,隨便擊了那磬一下,只聽當的一聲,清脆可聽,于是他又連擊了兩下。
這時候,張陽突然見有一個小和尚在廂房外面探頭,便道:“宋年兄不要淘氣了,亂動人家東西,知客來了,不好意思。”
話音剛落,眾人耳邊傳來三聲鐘響,接著是一陣軋軋之聲。
同時墻上現出一個小門,門前站立著一個衣衫不整的艷裝女子,見到眾人,“呀”的一聲,連忙退去。
宋時大驚道:“原來這里有暗門,還藏著女人,那方丈一定不是好人!我們何不進去罵那禿驢一頓,大大地敲他一下釘錘(川語,即敲竹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