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人正在竊竊私語,突然聽到有人問話,打眼一瞧,卻是個連胡子都沒長的少年人。
“哪來的小娃娃,你家大人吶?”其中一人玩笑道。
“不知這要找這二鳳該往何處去尋?”張陽沒有理會他們的話,直接問道。
二人臉色大變,警惕的打量著眼前笑瞇瞇的少年人,良久方才對視一眼,其中一個人道:“你想知道俞利在哪?好說,隨我兄弟二人到外頭,我們與你詳細說。”
另外一人伸手去摸腰間,那里系著兩柄分水刺。
張陽實在不想跟這兩人啰嗦,手一揚,兩道金光劃過,二人手中兵器懼已跌落在地。
方才知道這是高人,于是竹筒倒豆子般就把紫云宮的位置告訴了張陽。
聽著描述與自己記憶中的一些情況吻合,知道二人并沒有扯謊,也就放過他們。
等到張陽出門而去,二人才發現剛才的兩道金光原是兩顆金子。
這邊張陽出門,心中也是歡喜,原本也考慮過去紫云宮三鳳處尋寶,只是書中卻并無準確方位,此次讓自己遇著這二人,莫非是天意?想到此處哈哈大笑。
在說那紫云宮三鳳何許人也?這里面還有段陳年往事。
紫云宮三個首腦,原是孿生姊妹三人,乃元初一個遺民之女。
其父名喚方良,自宋亡以后,便隱居天臺山中。
此時人尚年輕,只為仇人陷害,官家查拿甚緊,帶了妻室,逃到廣東沿海一帶,買了一只打漁船,隨著許多別的漁船入海采參。
他夫妻都會一些武功,身體強健,知識更比一般漁人要高出好多倍,遇事每多向他求教,漸漸眾心歸附,無形中成了眾漁人的頭腦。
他見漁船眾多,漁人都是些身強力壯的小伙子,便想利用他們成一點事業,省得受那官府的惡氣。
就伙同沿海漁民外出尋了一海島,自己稱王。
又在島上救了一個修行圓滿即將飛升的老蚌,后背手下俞利背叛,全家死絕只剩下三個幼女被老蚌相救。
老蚌留給三女一個紫云宮,這紫云宮中天材地寶享用不盡,還有廣成子所留兩冊天書。
這三女就是紫云宮三鳳,天時地利人和都占據,卻十幾年什么也沒修成,兩個妹妹還在報仇后留在海島上做了山大王,大姐初鳳雖然回到紫云宮修煉,卻也修為平平。
最后紫云宮被收為峨眉別苑,除了初鳳,其余人全落得個身死道消的下場。
不過自己要去這紫云宮截取機緣,還有一個妖怪卻是繞不過去,沒有它,自己也不可能拿到天書。
再說那初鳳自從在安樂島苦勸兩個妹子不聽,只得獨個兒回轉紫云宮來。
同胞骨肉,自幼患難相依了十多年,一旦離群索居,形影相吊,蹈蹈涼涼,心中自是難受。
但是一想起老蚌臨終遺命和前途關系的重大,便也不敢怠慢。
每日照舊在后宮金庭玉柱間守視,除了有時出宮取些海藻外,一步也不離開。
眼看玉柱上五色光霞越來越盛,只不見寶物出現,直守了一年零三個月,仍無影響。
一面惦記著柱中異寶,一面又盼望兩個妹子回來。
這日想到傷心處,跑到老蚌藏蛻的池底,抱著遺體,一經悲號,老蚌立時現形,容態如生,與在宮時一般無二,只是不能言笑。
初鳳痛哭了一場,回時本想采些宮中產的異果來吃。
剛一走近金庭,忽見庭內彩霧蒸騰,一片光霞,燦如云錦,照耀全庭,與往日形狀有異,不禁心中一動。
跑將進去一看,當中一根最大的玉柱上光焰瀲滟,不時有萬千火星,似正月里的花炮一般噴起。
猜是寶物快要出世,連忙將身跪倒,叩頭默祝不已。
跪有幾個時辰過去,柱間雷聲殷殷,響了一陣,光霞忽然斂盡,連往日所見都無。
正在驚疑之間,猛地一聲爆音過處,十九根玉柱上同時冒起千萬點繁星,金芒如雨,灑落全庭。接著,當中玉柱上又射出一片彩霞。
定睛一看,十九根大可合抱的玉柱,俱都齊中心裂開一個孔洞,長短方圓各個不同。
每孔中俱藏有一物,大小與孔相等。
只當中一個孔洞特長,里面分著三層;上層是兩口寶劍;中層是一個透明的水晶匣子;下層是一個珊瑚根雕成的葫蘆,不知中藏何物。
再看其余十八根玉柱內所藏之物,有十根內俱是大大小小的兵器,除有三樣是自己在安樂島見過的寶劍、弓、刀外,余者形式奇古,通不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