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時期,列侯又分為縣侯、鄉侯、內鄉侯、亭侯、內亭侯,大致來說,縣侯的封地是一個縣,鄉侯的封地是一個鄉,亭侯的封地是一個村;至于內鄉侯、內亭侯,意思是都市里的列侯,沒有封地,只有食戶,可以收租,食租稅。
至于關內侯,則仍比列侯低一等。
繳租稅的戶數,具體是:縣侯八千到一萬戶,鄉侯四千到五千戶,內鄉侯兩千戶,亭侯五百戶,內亭侯三百戶一千口,關內侯三百戶五百口。
縣侯,以縣名為封號,但稱呼中不必說出“縣侯”兩字,而是可以直接說“侯”,比如,東漢三國時期的呂布,封為溫侯,爵位是縣侯,封地是溫縣,直接稱溫侯;而鄉侯、亭侯,可以以所在縣為封號,但必須表明是鄉侯、亭侯,比如關羽,由曹操實際掌權的朝廷加封爵位,爵位是亭侯,封地在漢壽縣境內,因而稱漢壽亭侯。
鄉侯、亭侯也有以美稱或方位為封號的,比如,諸葛亮封為武鄉侯,爵位是鄉侯,封號為武,張飛是西鄉侯,爵位是鄉侯,封號為西,曹魏也有幾位西鄉侯和武鄉侯,以及左鄉侯、右鄉侯等。
至于內鄉侯、內亭侯,則都是相應低一等,常常是沒有封號的。
別小看鄉侯、亭侯,他們的爵位,與縣侯同樣,都是列侯,是侯爵,是軍功爵位中的最高一級,再上面,就是諸侯王一級了,如曹操的魏國國王,而國王再往上就是皇帝了。
以戶數為差,大者不過萬戶,少者五六百戶,漢初因功封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
侯國建制相當于縣,有國相,相當縣令,受所在郡守節制。
列侯另有家丞、庶子、門大夫、洗馬、行人等數官。
東漢時列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設國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
規定立功受爵的將士可以補吏,可以贖罪,功勞超等者,大者封侯,小者補郎,使受爵者得到實際利益。
東漢時期,由于征辟、察舉和任子等制度基本上壟斷了官吏選拔權,雖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輕,除列侯、關內侯兩級外,其余的后來幾乎名存實亡。
而皇埔嵩這個都鄉候,在列候之下,關內候子上。
至于張陽的駟車庶長,就是個榮譽稱號吧!
接著,張陽又和皇甫嵩一起乘勝鎮壓汝南、陳國地區的黃巾軍,并追擊波才、進攻彭脫,連連取勝,平定了三郡之地。
張角俯首后,其弟張梁繼而又攻占廣宗。
皇甫嵩與張陽攻城,因張梁軍精銳,未能得逞,便閉營休士,以觀其變。
等到張梁被迷惑,放松了警惕。
皇甫嵩立即派遣張陽乘夜調兵,雞鳴時分沖入其陣,黃巾軍倉促應戰,張梁戰死,陣亡三萬多人,投河而死的有五萬多人。
皇甫嵩焚燒黃巾輜重車三萬多輛,將張角“剖棺戳尸,傳首京師”。
十一月,張陽和皇甫嵩與巨鹿太守郭典攻克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北),殺死張角弟張寶,俘殺十余萬人。
皇甫嵩將十萬人的尸骨筑成了“京觀”。朝廷任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并晉封他為槐里侯,食槐里、美陽兩縣的租稅,食邑共八千戶。
平定黃巾主力之后,皇甫嵩奏請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來贍養饑民,靈帝聽從他的建議。史載百姓作歌說:“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而張陽跟著皇甫嵩鎮壓黃巾,威震天下。
被朝廷加封騎都尉,功封列候。
他又給十常侍大筆的孝敬,最后封了一個厲陽亭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