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根本不在乎孫尚香那些無關痛癢的毆打,只是想找蔡文姬解釋,“文姬,本相也是迫于無奈,你聽本相解釋……”
蔡文姬此刻已經平靜下來,冷冷打斷張陽的話道:“太師不用解釋,這是太師的私事,與小女無關。”說到這蔡文姬朝張陽深深行了一個師徒大禮,“太師,小女此次回來,是來向太師謝恩,謝謝太師幾月來對小女的悉心教導,不僅讓小女學會了新文字,還讓小女明白世間之事并不是吟詩作賦彈琴奏琴那么簡單,更讓小女知道了民間疾苦百姓生活,小女拜謝師恩。”
張陽突感不妙,蔡文姬這么說是什么意思?果然,蔡文姬又行一禮之后,起身盈盈而去,和以前幾次賭氣不同,這次她走得很慢很穩,也很沉重,就象一個典雅的大家閨秀一樣。張陽本想叫住她,可話到口邊卻又不知道說什么好,只是張著大嘴發愣,呆呆的目送蔡文姬離開……
……
張陽請老頑固馬日鄲做媒的事倒很順利,馬日鄲聽到張陽的來意后立即笑得嘴都合不攏,連呼“太師英明,我大漢顏面保住了”,滿口的同意。馬日鄲又勸張陽暫時將倆位公主送回宮中,待到國嫁之時再接回家中,以堵世人之口,張陽想想也是,在這個時代可不比現代社會,便依言而行,說盡好話總算把倆個哭哭啼啼的公主送回宮去。
第二天的早朝上,張陽對朝臣宣布由太傅馬日鄲做媒,自己將于初平二年(ps:不好意思,以前的建安元年是錯誤的,公元190年應該是初平二年,特此改正。)九月三十迎娶安陽公主和平陽公主為妻。張陽滿以為這樣可以塞住群臣,緩和自己與群臣之間因為搶糧而造成的矛盾,誰知大部分朝臣臉上皆有怒色,更有不少大臣當面質問張陽以前出現在洛陽大街小巷中的布告內容是否屬實?張陽有沒有做過淫穢宮廷的事?張陽被問得張口結舌,不知該如何對答是好。
張陽根本沒想到群臣會這么抵觸自己,心理年齡僅有十七歲的他缺少應變經驗的弱點也暴露出來,面對眾大臣群起圍攻束手無策,只是不停的擦額頭上的大汗,無言可對。還好李儒和賈詡早有準備,李儒打個手勢,大韋、金丸立即帶著大批御林軍沖入大殿,將大臣全部驅趕出宮,這才為張陽解了圍。
可事情還沒完,不到一天時間,太師張陽即將迎娶大漢公主的事已經傳遍了洛陽城的官宅民居,這下洛陽城炸開了鍋,上到達官顯貴,下到販夫走卒,都在紛紛議論,又聯想到以前那些布告,洛陽居民得出這么一個結論,原來那些布告上說的是真的!普通百姓還好些,覺得張太師現在對百姓很好,在張太師管轄下日子過得好,就不用張太師以前干過什么了。可那些官員士族剛吃了張陽的大虧,正是對張陽恨之入骨的時候,現在抓住張陽的把柄,那里還會放過,文人士子對張陽的口誅筆伐也達到了數月來的頂峰,在那時代昂貴的蔡侯紙不要錢一樣一摞摞搬出,自命高才的儒林文人將那日出現的布告內容隨意添油加醋的寫上,或張貼在洛陽城的大街小巷,或當街宣讀,高順統領的洛陽城防軍抓不勝抓。就連在士林中名聲極好的馬日鄲、朱攜和蔡邕等人出面替張陽辯解都沒用,他們的一些學生門徒被他們逼急了,甚至當眾宣布與他們割席斷義,斷絕師徒關系。再說儒林文人所說確實是事實,馬日鄲、朱攜和蔡邕等人也只能用‘圣人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之類的話來勸解文人士子放過張陽,與士林文人的證據確鑿相比顯得軟弱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