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追求和渴望的其實是凌駕他人之上的感受,而不是單純的物質享受。
這樣的思考讓他覺得很乏味,因為這意味著人類不管如何發展,階級永遠存在。
也讓他明白了,有些東西出生的時候你有,那么你就有,如果出生的時候你沒有,那么很可能你永遠就不會有了。
這又回到了開始在音樂教室里的思考,不僅指財富,還指才華。
肖邦6歲學鋼琴,7歲作曲,8歲登臺。
李斯特5歲學琴,8歲作曲,9歲登臺。
貝多芬,6歲作曲,8歲在科隆登臺演出,11歲在劇院樂隊演出,13歲成為管風琴師,并發表3首奏鳴曲。
更不要提莫扎特這種千年一遇的神童了。
程曉羽6歲的時候還在幼兒園里玩老鷹捉小雞呢。
正是在成為了音樂行業的從業者,才深知道才華的鴻溝比財富的鴻溝更加不可逾越。財富的話你還能買張彩票,買個縹緲虛無的希望。才華這種事情,你就只能指望下輩子投胎了。
就是在吳俊的音響室里看了《波西米亞狂想曲》這部皇后樂隊的傳記電影,程曉羽才想明白了這一點。于是他麻溜的結束了黑白顛倒的生活,找了個廠子上班,不對,電臺。
總之,程曉羽算是悟了。
倒不是一輛R8就讓他受了刺激,他早去過吳俊家,相比上千平方的泳池大別野,集齊的四大手工琴Bourgeois、Collings、SantaCruz、HussDulton,他的音響室才叫程曉羽赤裸裸的羨慕嫉妒恨。
里面不僅放了架子鼓和各種樂器,還安裝了Kharma15吋超低音喇叭以及dCSVivaldi四件式。那兩尊比人還要高的低音炮立在墻角,簡直比立兩個空姐在那里還要勾魂。
還有那一整面墻的黑膠唱片,每一張都是價值好幾百上千的典藏。對于程曉羽來說就像每一張都是心儀的女明星的“藝術照”,就那種藝術到不太需要穿衣服的那種。
程曉羽的品味比較高,像是冠希老師拍攝的照片,就非常符合他的欣賞品味。因為冠希老師的作品中充滿了高級感,那種高級感是充滿粗糲的、狂放的,滿是霓虹色彩的精神通道,它能帶你直接去向當代都市男女欲望溝壑的最深處,是千禧年樂觀主義,以及技術烏托邦的表達,是對時代文明的解構。
總而言之,程曉羽對冠希哥的糜爛生活.....不對,應該是藝術水平還是心馳神往的,也許這也是他渴望成為一個明星的原動力。
曾經的音樂總監程曉羽沒有能夠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審視自己的內心,但現在他站在一幢比吳俊家豪華奢靡無數倍的莊園中時,他終于可以領悟的更加徹底。
財富帶來的并不只是物質上的享受。
世界參差的終極表現,是在生活狀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