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岳頓頓,心中想“晏相啊晏相,這都火燒眉毛了,你怎么還關心這些無足輕重的細節?”
但口頭上,高岳只是把鍋推給岳父,稱崔寧有耳目眼線,及時掌握了楊炎的動向,況且現在楊炎援引韓滉、韓洄、杜佑這些精通理財的官員,肯定是要在錢谷上做文章。
“如不是逸崧一番話,假如老夫沒有準備,于殿廷上和楊炎當面辯難,怕是真的會中他的詭計。那么,逸崧你現在想說什么?”
高岳也不拐彎抹角,直接喊出他的策略:
“請使相先推舉高三的泰山為御史大夫,并放棄杜亞,因杜亞早年就對宰執之位覬覦已久,過分惹人注意,怕是楊炎早安排人手去搜括他的過失,如舉薦杜亞,反倒會受制于楊炎;
另外——如有殿廷會議,請使相以退為進,主動放棄所有利權!”
高岳這最后一句話一說出口,劉晏不由得周身震顫,“真的是前有狼后有虎,我如不放利權,怕是更會引起皇帝猜忌,真的會死無葬身之地;可如放棄利權,此后又如砧板上的魚肉,怕不會任人宰割?”
高岳見劉晏有猶豫的神色,不由得急切百般,說“使相,怕是昔日令狐禮侍在正衙殿廷上勸告圣主不要厚葬大行皇帝時,圣主的猜忌之心已萌生了,這時不可再繼續猶豫下去了!”
什么?是的是的,高岳仗彈常袞的那次朝會,令狐峘之前曾勸諫皇帝說,大行皇帝的喪事應按照其本人遺囑精神,一切從簡為妙。
當時李適慨然答應,并稱贊令狐峘“不但中朕之弊,也成朕之美”。
現在想想真的是后怕,當時李適的心中可能想的是:“令狐峘的進言是不是劉晏安排的?莫非朕要用庫藏里的錢厚葬父親,也要受你們的掣肘?”
想到此,劉晏不由得閉上雙眼,想起很久很久前,那時還是玄宗皇帝御天下時,年僅八歲的他坐在楊妃膝上,殿堂下是宮廷教坊的王大娘在表演“百尺竿戲”:王大娘頭頂長竿,竿上頂著木制的“方丈”、“東瀛”兩座“仙山”,一個當時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便站在“仙山”上,手持絳節躍動舞蹈,用優美、驚險為達官貴人們帶去歡樂,當時楊妃還叫他為此景賦詩一首:
樓前百戲竟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
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
他當時年幼,只瞧得百尺竿戲熱鬧好看,現在年過花甲的他總算是明白:自己手握天下利權二三十載,自謂“救時宰相”,可最終還不是和那雜耍百戲的孩子一樣,在長竿上冒著性命危險舞蹈著,隨時都可能掉下來,粉身碎骨......
那長竿上的孩子,不知道經歷這么多的板蕩風雨后,現在可還在人世了?
“這么多年,本錢愈發大,可老夫的身子骨卻也越發重了,猶自嫌輕更著人,猶自嫌輕更著人啊......”劉晏微笑起來,接著將高岳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