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室瑟瑟發抖,說這樣不太好吧!
“沒辦法,興元府現在多了六千白草軍吃倉廩,營田還未成氣候,米糧負擔也很重,相信陛下會體諒的。”高岳心想,先前汴東轉運使包佶五百萬貫的錢帛都被截了,我截區區一萬五千石的米糧算得什么?
計較完畢后,郭再貞、劉德室留守府城,長史韋平現在還奔走在奉天、興元間傳遞消息,高岳、高固、蔡逢元親自押陣,督護三千白草軍士兵,并帶所有馱獸、車輛,浩浩蕩蕩地向上津方向而去。
高岳甚至來不及與妻子道別,就晃蕩在馬背上,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征程。
其后跟著的蔡逢元,如今粗通些文字,也在馬背上用短筆記錄著沿途的里程:
自興元府西行五十里,過城固;
城固繼續行七十里,至洋州興道縣,很快權知洋州的侯蘭,領三百州兵團結子弟,及百余匹騾馬,自州理所西鄉縣趕赴至此等候,加入高岳的行列;
自興道縣前行六十七里,至連接秦楚五千里江山的邊關饒風關,饒風嶺上下三十里山路,石徑縈繞,極盡險峻,人馬一線相連,不絕如縷,關隘先前經劉晏的建議設下郵驛館舍,高岳留下部分士兵和馬匹于此,繼續上路;
再行六十里,至洋州、金州交界處的石泉縣,天又下雨,人馬行在雨中,待到天色放晴后翻過六十里外的方山關,路才通暢寬敞,行三十二里后抵達漢陰縣,又行一百八十里至金州理所西城縣,漢陰、西城兩縣的縣令也領千余團結、民夫,帶著馱馬來迎接合流;
自西城縣順漢水,東行一百二十里,至洵陽縣,蓋此縣北有洵水注漢水得名,自洵陽東行六十里,至黃土縣,黃土縣城北雞鳴山有郵驛圣公館,高岳亦留部分兵馬于此。
最終,由圣公館折往東北,行陸路百里路,最終至上津堡。
全程約八百里,橫跨興元、洋、金、商四州,過二關,歷三水。
到了上津堡后,高岳立在馬上,只見上津北側景色蒼茫漫漫,皆是青黑色的山谷,翻過這些山去,過漫川關即是商州的山陽地界,而蜿蜒的甲河繞堡而過,往南注入漢水。
也即是說,上津堡本身并不靠著漢水,還差挺長一段距離。
可正如賈耽所言,船隊卻無法直接經漢水,將物資運到興元府去。
為何?
因上津堡東南的均州鄖鄉南,漢水經過處,有二灘最為險惡,整個漢水上下,就因這一處梗塞,斷了興元至襄陽的航路。
所以韓滉的進奉船在到了賈耽的襄陽后,先是由漢水行三百六十里,到鄖鄉處的轉運院,再上陸運抵上津堡,隨后自上津道,順著高岳來時的諸般路程,運到興元府去。
“真的是曲折艱難啊!”高岳這時也因八百里的路程,而疲累不堪,伏在馬鞍上,不由得于心中如此慨嘆道。
隨即他也暗自下達決心,馬上入上津堡,將交接辦理好后,便要去鄖鄉趟,看看那兩處險灘到底是什么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