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就潛藏在附近,和周子平遙相呼應,看到烽火就得奔去報警。
這三衙當中的傳令司,是高岳多次和西蕃交手后,從西蕃的“籠官制度”當中汲取經驗,模仿設置的。
西蕃的籠官,其實便是驛長,和平時期負責送信或驛站所在地的治安,戰時則負責參謀乃至帶兵作戰。因他們都是管理驛站的,故而對所在地的風土地理都非常熟悉,一旦有戰事,便能很好地發揮火線傳遞情報,奇襲滲透的任務。
高岳便建起李憲、周子平所在的傳令司,要他們發揮和西蕃籠官相同的聯絡、巡哨、警備等職責,游走于戰地、仆從蕃落間,鍛煉自己的蕃語和羌語,并不斷汲取增強軍務經驗。
白豹川西南三十里處的馬鋪寨,李憲迎面瞧見滾滾而來的定武軍第二將八個足編的營,由兵馬使程俊仁統帶,他們手持長矟、團牌、鏜鈀、神雷火箭,嚴格按照李衛公兵法里規定的“險阻行軍”的隊法,按幢隊列成雙排,蜿蜒自山嶺間而出。
等到步軍全都出來后,立馬在旁側的李憲,才看到其旁側的山崗里忽然出現一營騎兵,看來是預先設伏好的,給步軍大隊保障側翼的。
這營騎兵,正是徐泗的騾子營,共八百多士兵,還是騎乘著高頭騾子,攜帶柄手弩,前手的全都仿造正規騎兵,更換上了馬叉——這次徐泗終于得償所愿,高岳讓他伴同程俊仁去攻白豹川,不用再當預備隊了。
“節下果然妙算,讓我等來白豹川,一為占據地利,二為馳援可能遭到叛羌圍攻的百井戍。”兵馬使程俊仁及徐泗,在繼續簇擁著一輛輛戰車往前行進的隊伍旁邊,對前來報警的李憲說到。
李憲就詢問程俊仁馬上該如何?
“本兵馬使的這一將兵馬,先進抵百井戍南的長城嶺立砦,和周子平成掎角聲援之勢,而后淇侯的大隊主力即將到來,繼續奪占白豹川不變。”程俊仁大聲回答。
李憲便自領四騎,再往慶州城方向而去,通知后繼的兵馬;同時讓其余的三騎,分別馳往懷安、芳池、洛源、方渠等各處羌屯,號召他們出更多的城傍義從來百井戍參加戰斗。
大約兩個時辰后,大順川邊的草野處,定武軍第二將共八營的兵馬,和三四千名來此阻截的六府黨項撞上。
塵土飛揚,黨項的騎兵們都在草野上疾馳盤繞著,時聚時散,許多人的禿發迎風飄蕩,發出各種各樣挑釁的號叫。
白于山地帶游牧的黨項羌人,大多身材高大魁梧,騎術和箭術都相當了得,而他們對面正在變換隊形的定武軍士卒,大部分身軀要矮小得多,可這群唐兵肩上卻扛著極長的幾近十多尺的長矟,很嫻熟地從行軍的縱隊模式,轉換為接戰的橫隊,這讓黨項們驚駭不已。
唐軍的大陣,由縱變為橫,似乎就是一瞬間的事,非常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