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的農人開心,他們不用再繳納那么多糧食和布帛給大名府,當農戶有了剩余產品,商貿交易自然而然就隨之發達起來,于是農人興致勃勃地大興桑田,因魏博相衛地,本來便是《毛詩》里所稱的“機巧”之鄉,也是河北道的紡織中心所在,現在恢復此產業,不過是拾取了古老記憶罷了。同時,魏博的高唐、聊城、清河等原來就商業色彩濃郁的城市,商賈們也紛紛抬頭,他們見田季安已舍棄先君的重農政策后,便重振野心,開始滿鎮收購生絲和布帛,向恒冀、橫海、幽燕等北地販售,再賣往更寒冷的北方,更有勇敢的商人直接越過太行山,把生意拓展到了上黨、太原甚至回鶻之地。
魏博的軍卒也非常開心,淮揚、江東的布帛來了,本地的布帛產業也恢復起來,布帛的價錢愈發充盈而便宜,于是他們不滿足于先前分發口糧和衣賜的軍餉方式,開始要銅錢和銀寶,而田季安也答應下來,“此后魏博鎮的軍資,半錢半實物,實物由布帛、棉布、鹽、茶、煞割混配。”由是軍卒們皆大歡喜!
大名府狄公祠(祭祀狄仁杰)前樹蔭下,數十名昭武(粟特)胡商及本地漢商,都畢恭畢敬地拱手站在隨船來的揚州大發商王四舅和俞大娘前,好像看著男女財神般。
“魏博相衛的絲帛,機巧工藝絕不在淮揚和蘇杭之下。”俞大娘捧著一匹布帛,嘖嘖稱嘆。
魏博的商人們互相得意地看看,對俞大娘的贊許很是開心。
“這么好的絲帛,不賣往新羅和倭國去,太可惜了。”王四舅搭腔說,接著豎起四根手指,對魏博商人們說,“只要一出海,四倍利潤。”
對面數十位魏博商賈,齊齊伸長脖子,發出密集的吞咽口水聲音。
“海我們淮揚有,港我們淮揚也有,我們用高價收購你們的絲帛,再用大船販售去海東,你們沒有出海之虞,卻也能分得一杯羹,如何?”王四舅叉著手,很誠懇地提議道。
“難道淮揚沒有足夠的絲帛嗎?”有人問。
俞大娘豪爽地說:“有且多,可海東貿易量太大,馬上還要開拓去南洋西海的貿易,光是淮揚江東的產量哪里能夠?”
怪不得他們看中了魏博的絲帛產業。
“可桑田和麥田并不能并存,我魏府處于大河和漳水之間,本來就地隘,絲帛一多,產糧可就少了。”
“這也算是個事?嶺南、淮揚、淮西直到襄鄧和興元處,哪里不是懷王稻、小麥密植的景象?現在揚州市集上一斗米才幾何錢啊!吃不了的,全都可以被我們低價收購,十萬石十萬石地運到你們魏博來就是,每斗米最多加六文腳力錢……這樣算下來,還要比你們本地產出的麥谷便宜三成。所以你等購田種麥,只會蝕本,因為海東那邊的新羅國、倭國也全都稻米不缺,他們根本不要米,只要絲帛這類緊俏商貨。”王四舅是循循善誘,將整個國際貿易的形勢說給這幫魏博的土鱉們聽,讓他們覺得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