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耐受極限后,是攻擊極限的測試。
一面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豎壁,摸上去感覺像是皮革,稍微用力就能摁出一個淺淺的指印。
可若繼續深入,每往里一毫,需要的力量都成倍增加。
考生要做的就是全力一擊,根據這一擊在豎壁上留下的痕跡深度判定這一擊的攻擊強度。
因為考生一擊之后,這個痕跡留存時間不長,豎壁很快就會恢復原狀,所以此處有兩位老師負責,一人負責測定一人負責記錄。
一個考生腿出如鞭,狠狠抽在豎壁上,留下一個比較清晰的印痕。
“24毫。”
負責測定的老師用卡尺量了一下就報出痕跡深度數據。
又一個考生以肩作錘,狠狠撞了上去,留下的痕跡面積比前一個大了不少,可深度反而不及。
“21毫。”
老師報出數據。
那考生明顯有些不滿,嘴里嘟噥抱怨了兩句。大意時檢測有失偏頗,不應該只測痕跡深度,也應該考慮攻擊范圍的大小。
老師沒有理他,他也只敢低聲抱怨下,不敢炸刺。
“23毫。”
“24毫。”
很快,就到了姜不苦他們這一組。
因為上一輪他和另外一位男生堅持到了最后,所以這次檢測也排在最后兩位。
第一位登場。
前面最后幾位二班考生也不急著離開,似乎很好奇一班考生到底有什么不同。
這人直接走到豎壁面前,不像之前那些考生留出幾米沖鋒,雙腿微微下蹲扎了個馬步,徐徐呼出一口氣。
而后,一拳如閃電般擊出,根本看不清拳頭的軌跡,只聽見豎壁發出“噗”的一聲悶響,留下一個清晰的拳痕。
“36毫。”
十幾個毫的差距。
那幾位二班不再停留,快步離開。
“38毫。”
“36毫。”
“34毫。”
“39毫。”
“32毫。”
……
很快輪到姜不苦,他走到豎壁前,站得很隨意,雙掌微微抬起,就像是站在砂盒前準備修煉。
雙掌猛地斫向豎壁。
兩道窄而深的痕跡留在豎壁上,就像兩只臥蠶,這是雙掌十指的截面形狀。
“右35,左36,取36毫。”
老師看了姜不苦兩眼,少見的多說了幾個字,其他考生說一擊就是一擊,姜不苦卻連出兩擊。也不是他故意出風頭,完全是修煉慣性難消,他也就不去刻意控制,不然發揮反而會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