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對動作戲后期處理的力度很大,但凡有動作激烈的片段,他都切得很快,別試圖看清每個動作,所有運動的線都匯聚成了印象派動作,如同是霓虹燈下醉漢眼中川流不息的車流。
以細膩的手法表現剽悍狂野,美學價值無疑也提升不少,于是做到越后面,江川的野心也越大起來,有些不甘心起來。
大陸學院派的導演,從第四代開始最熱衷的事就是出國拿獎,然后再返回來公映,不然藝術片真沒什么市場。
很難想象八九十年代的十幾年間,大陸偌大的商業市場,實際上是藝術片在支撐著。
江川也老謀子、凱哥等人師承一脈,研究生導師就是凱哥的老師,所以有些理念是很一致的。
現在《熱血高校》在不損傷娛樂性的前提下,被他打磨得越來越先鋒、越來越有范,不出去撩騷一番好像有些不過癮。
江川大大小小國內國外的電影節參加過好幾個,大部分是跟著導師揩劇組的油出去玩的,不過因此也多相關流程比較了解。
在曰本這方面比較簡單,無需過審什么的,只要能報上名就可以出去。
不缺資金也不缺雄心,那么選個像樣的電影節很重要。
世界上大概有七百個電影節,由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批準認可、并有較高質量的國際電影節大約有五十個左右。
也就是每天世界上都有幾個電影節正在主辦,每星期有個品質不錯的電影節開幕。
凱哥是有拿獎癮的,他的《霸王別姬》前前后后拿了三十多個獎。
實際上只要影片質量過得去,而又肯花錢,弄個電影節的獎項不會太難。
然而許多獎是蒙外行的行為,曰本的媒體沒有大陸的那么善良,特別喜歡挖墳,有些獎拿了不如不拿,免得淪為笑柄。
發展是有階段性的,五六十年的曰本電影很喜歡出去拿各種獎,現在這招玩不靈了。
不過歐洲三大獎還是很靈的,柏林電影節、戛納電影節以及威尼斯電影節依然有很高的聲望。
不過江川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熱血高校》題材受限,對暴力津津樂道,逼格提升了或許能勉強報名這些電影節的主單元,但不太可能拿到獎項。
這是顯然的,就像陸小倩一早就提醒的,這電影沒有中心思想深刻意義,三觀也有點碎。
這也有相應的解決辦法,比如增加話外音,男主一開始就可以悠悠地說:“我有個朋友,他的人生目標是開一家雜貨店,喜歡的東西在自己的店里應有盡有,而我只想當流氓,繼承父親的事業。”
每到劇情切換時,就來一段話外音進一步增加逼格,也顯得有思想深度。
這套話外音是為電影節定做的,未來公映之前,再根據試映觀眾的反應決定是否保留。
江川想來想去覺得可行,而且他也想好了,八月底的威尼斯電影節還來得及報名,主單元不靠譜,可以參加地平線單元或者未來之獅單元。
尤其是未來之獅,他比較看好,這本來就是頒給處女作長篇電影的。
他正好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