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謠言的,從來都不是語言,而是事實。
隨著德蕓社第二位角兒的竄紅,德蕓社新園子徹底穩了。
只是之前關于德蕓社要倒閉的謠言,并沒有消失。
本山人掐指一算,倒閉肯定是要倒閉的。
臥槽,我不小心掐錯了別人的手指頭,把倒閉的日子算錯了。
再掐一回。
嗯,這回準了,德蕓社活不過今年年中。
反正發這些帖子又不要錢,愛怎么說怎么說嘍。
除開這些子虛烏有,滿天飛的消息外,不少人還真在認真分析這次事件。
主角是唐云風,內容是他竄紅的方式。
相聲歷時一百多年,門內的名家大蔓一茬接一茬,可從來沒有哪一位,在他這個年紀,有他這個名氣的。
分析來分析去,抓住關鍵詞——網絡。
方式太新潮。
只是到了這里,老輩人開始傻眼。
因為他們真的理解不了,這到底是怎么一種成名邏輯?
唱兩句兒,這就紅啦?
唐云風唱得確實不錯,但也遠沒到什么技藝超群的境界吶?
那些人怎么就這么捧他呢?
不說別人,就連郭德剛對此,都看得半懂不懂。
效果太猛烈!
短短一兩個月的時間,直接達到了他們幾年,十幾年努力才有的效果。
跟老輩人不同,相聲門的年輕人,心思可是開始活絡了。
眼里閃閃發光。
因為他們從唐云風身上,看到了……希望。
成名的希望。
出人頭地,名利雙收的希望。
唐云風趟出來的這條路,他們自己是完全可以模仿的。
唱曲兒,誰不會?
甭管好不好聽,至少比絕大多數的普通人要強。
這就成了。
那還等啥?
干就完了。
于是不少人開始翻箱倒柜,尋找著各種傳統小曲的老譜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絡上除了《探清水河》,終于偶爾有其他的傳統小曲兒現身了。
最先反應過來的,便是津圈、京圈之地。
再接著,才是其他地方有少數人冒頭。
網絡上傳統小曲的風潮,開始慢慢在醞釀著。
師姐林思月貌似私底下經常上網,網上很多事情她都比唐云風清楚。
后臺,林思月找到唐云風。
“師弟,你看網上又有人在模仿你?”
這不是師姐第一回告訴他這些信息了。
唐云風的態度不變,再次微笑著搖頭道:“無妨!”
林思月憋了一嘴,便轉身回自己的休息室。
只是門一關上,她突然笑了。
幾次試探觀察之下,這回她終于從師弟的眼神中,確定了有一種叫“野心”的東西存在。
少年兒郎英雄氣,怎叫美人不傾心。
而且氣藏于胸,面如輕風,這又更加難得。
一顆芳心輕顫顫,幾度牽動懷春人。
她自己都說不清楚,從何時起,他變得不再是他了。
師姐的眼光很準,唐云風對于網絡上的跟風事件,不但不生氣,反而心中很欣慰。
準確來說,這得算是意外之喜。
他是真沒想到,自己火了一把之后,會有不少人出來跟風唱小曲兒。
這于唐云風來講,根本不是壞事,而是好事。
大大的好事!
郭德剛少年含淚入相聲門,青年咬牙堅持,幾十年過去,直到中年,他也只說自己是“傳統相聲的看墳人”。
為什么?
因為他清楚,世界太大了,觀眾數量何止億億萬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