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用很好的刀工,將鴨皮一張一張地片下來,然后再配上一些輔料,就可以吃了。
吃烤鴨的方式,目前最主流的就是用荷葉餅卷著吃。
“我來幫你弄!”
秦穎似乎擔心江葉不會自己弄,她拿過一張薄薄的荷葉餅,江蔥絲、鴨皮等等輔料放上去,然后再刷上一點甜面醬,就裹起來,讓江葉張開嘴。
江葉原本想把烤鴨接過來,但是看到她直接伸了過來,似乎要喂自己的樣子,江葉猶豫了一下,只好張嘴接住了。
“怎么樣,好吃嗎???”
秦穎甜甜地笑問。
江葉伸出大拇指,由衷地夸獎道:“可以,確實不錯!!!”
得到江葉的認可,秦穎笑容就變得更加的燦爛了。
“鴨皮酥脆,肥而不膩,可見功夫!”江葉夸獎道。
“烤鴨的制作,也是很復雜的,沒有足夠的經驗,根本做不出好吃的烤鴨!”秦穎傲嬌地說道。
這可是一道很有歷史的菜式。
起源于華夏南北朝時期,《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在當時是宮廷食品。
用料為優質肉食鴨京城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里嫩。
京城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京城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
它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
據說,這一特種純京城鴨的飼養,約起于千年前左右,是因遼金元之歷代帝王游獵,偶獲此純白野鴨種,后為游獵而養,一直延續下來,才得此優良純種,并培育成今之名貴的肉食鴨種。
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種白鴨,故名“填鴨”。
不僅如此,京城鴨曾在百年以前傳至歐美,經繁育一鳴驚人。
因而,作為優質品種的京城鴨,成為世界名貴鴨種來源已久。
明初年間,老百姓愛吃南京板鴨,皇帝也愛吃,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鴨一只”。
宮廷里的御廚們就想方設法研制鴨饌的新吃法來討好萬歲爺,于是也就研制出了叉燒烤鴨和燜爐烤鴨這兩種。
叉燒烤鴨以“全聚德”為代表,而燜爐烤鴨則以“便宜坊”最著名。
金陵烤鴨是選用肥大的草鴨為原料,凈重要求在2.5公斤左右。
據說,隨著明成祖(即朱棣)篡位遷都京城后,也順便帶走了不少南京里烤鴨的高手。
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掛牌開業,這也是京城第一家烤鴨店。
而當時的名稱則叫“金陵片皮鴨”,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在1864年,京城名氣最大的“全聚德”烤鴨店也掛牌開業,烤鴨技術又發展到了“掛爐”時代。
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并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僅使烤鴨香飄萬里而且還使得“京城烤鴨”取代了“南京烤鴨”,而“金陵片皮鴨”只能在港澳、深圳、廣州等南方幾個大城市的菜單上才能見到。
烤鴨烤制可分為兩種——掛爐烤鴨和燜爐烤鴨。
燜爐:有爐門,使用秫秸為燃料。烤制時先將秫秸等燃料如爐燃燒,待烤爐內壁燒熱到一定溫度后滅火,然后將鴨子放入烤爐內,關閉爐門,憑借爐壁的熱力將鴨子烘烤而熟。
整個過程鴨子并不見明火,中間不打開爐門,不轉動鴨身,一次放入一次出爐。
因燜爐使用爐壁余溫烤制,空氣濕度大,耗油量小,鴨脯肉喧騰。以燜爐烤鴨而著名的是京城老字號“便宜坊”。
掛爐:沒有爐門,使用果木(多使棗木或者梨木)為燃料,這種燃料耐燒、無煙,燃燒后有一種清香。
掛爐燒制時爐膛是開放的,鴨子入爐后,要用挑桿有規律地調換鴨子的位置,以使鴨子受熱均勻,周身都能烤到。掛爐烤鴨的鴨胚受熱均勻、強烈,皮下脂肪已經融化,烤制的鴨子皮脆肉嫩。
掛爐烤鴨和燜爐烤鴨片法不同。掛爐烤鴨講究每一塊肉上都必須有皮,燜爐烤鴨是皮肉分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