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真人!”
“空聞方丈!”
少林空聞、空見,將張三豐師徒帶入大雄寶殿,諸首座盡已坐齊。
張三豐神目如電,一眼即注視在少林空見禪師身上。
張三豐心中暗嘆:“少林寺不愧是中原武林的泰山北斗,寺中高手如云。”
卻說空見神僧,年不過四十有五,也就比謝遜大了十四歲,竟然已達到武林罕見的絕頂高手層次,貫通七十二條經脈,少林四神功之一的《金剛不壞體》神功,更被他修煉到大成圓滿的境地。
這份天資,在張三豐看來,已經不下于當年的他自己。
等到諸人落座,空聞方丈外表謙遜的道:“此次少林蒙難,武當來援,本是我少林寺欠了武當派的恩情,而且,張真人德高望重,理當為我等首領,率領大家,擊退妖魔。”
張三豐不卑不亢道:“貧道遠來是客,豈敢越俎代庖,統領大家抗擊魔教,自然是非少林方丈神僧不可。”
空聞當下就當仁不讓,道:“如此,請張真人聽令行事!”
一見少林如此態度,武當宋遠橋等三人,人人心懷不忿。
他們雖然經驗尚淺,但是,少林寺的驕傲溢于言表,恐怕即便是三歲小孩兒也看得出來。
事實上,張三豐近二十年來,聲名鵲起,即便是武林第一大派的少林寺,也不得不攝于其奪靈境高人的威名,而撤銷了對其的通緝。
不過,實際上在少林群僧心中,無一不是以為,張三豐今時今日的成就,皆是出于少林之功。
即便是方丈空聞,也難保不做此想!
而且,今日魔教大舉來犯,若然以張三豐為首,少林威望何存?
因此,空聞心中,既想要利用張三豐的武力,又想要少林寺得了名聲。
所以,臉色自然是不能太好!
否則,不就成了少林寺諂媚武當了嗎?
“張真人!”
商議定主宰大局的領袖,空聞斟酌一下語言,對張三豐師徒發問道:“未知張真人上山之時,可曾遭遇魔教妖邪的阻攔?”
張三豐聽出他的意思,是要打探明教三法王的本領,心中有氣,卻顧左右而言他,道:“吾師徒四人,途徑袁州,聽聞魔教有個周子旺的,掀桿而起,率領漢兒,抗擊元兵,聲勢好不浩大!”
周子旺,即常遇春的第一個恩主,五散人之一,彭和尚彭瑩玉的師弟。
也因周子旺之故,常遇春立志加入明教,驅除韃虜,還我河山。
即便是張三豐欲引薦其入宋遠橋門下,其也因心智甚堅,不屑與名門正派為伍,而告推辭。
可想而知,這周子旺秉性何等磊落!
原著中,陽頂天死后,明教四分五裂,各自為政,周子旺于袁州起義后,連番征戰,終因沒有外援,遭到元兵大舉圍困,以身殉教。
常遇春護送周子旺之子一路逃亡,于漢水連累船家被害,僅余船家一個女兒。
常遇春立志,必以身護周芷若安危。
后元兵大舉來追,常遇春恪守教義,明教弟子,身先士卒,是以為護周芷若,連周子旺之子也都先一步殉難。
常遇春為護百姓,浴血奮戰。
而相較而論,張三豐僅僅是在救下常遇春之后,聽聞其出身魔教,就暗忖道:“不管也罷!”
實在是高下立判。
許多人可能攝于張三豐威名,一昧貶明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