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衛文大發雷霆。
他原本翹首以待,就等著日軍大隊凱旋的消息傳回,最好是可以消滅那支可惡的土八路,消滅清風寨的土匪,為自己的外甥報仇。
結果消息傳回,不是凱旋,竟是戰敗的慘訊。
田中那個沒用的蠢貨,對付一個小小的陽村,居然要請求戰術指導!
但好歹是日軍駐萊陽旅團長,近衛文很快冷靜下來,開始分析這件事情的利弊。
其實近衛文原本就交代過大隊長田中,讓他所用的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戰術。
以一支先頭中隊作為誘餌蟬,迫使八路軍主力齊聚在陽村,這時陽村的八路軍就是螳螂,而在近衛文看來,日軍主力則是在后方的黃雀。
這便是所謂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只是現在情況上似乎發生了點兒意外。
原本的黃雀似乎也變成蟬了,對手這只螳螂太過強大。
近衛文還需要調遣新的黃雀過去。
另外,近衛文認為,根據田中大隊傳回來的情報消息,他們的對手肯定是虎頭山根據地八路軍主力,除此之外,近衛文想不到會有第二支部隊能夠擁有如此強悍的火力與戰斗力。
如此想來,這次剿滅虎頭山根據地,雖然要多花費一番周折,可初步目的也算是達成了,已經成功地將八路軍主力暴露,并鎖定在陽村。
與參謀部迅速地分析過當前的戰況之后,近衛文下達了最終的作戰部署:
以一支機械化步兵中隊,協同戰車分隊,配屬四輛坦克戰車,六輛運兵卡車,以最快的速度支援正在進攻陽村的田中大隊。
另外通訊田中大隊,令其部不惜一切代價,正面拖住陽村之敵。
此外,其實在進攻偷襲陽村之前,近衛文的情報部門專門搜集過關于陽村的情報。
近衛文很清楚,想要進入陽村,其實有三條路可選,第一條正是此時田中大隊偷襲的陽村東向入口。
第二條,則是從南向通往陽村的廟王山,其中有一條山路可以直通陽村。
第三條,從北向進入陽村,其中要過一條沙溝河,河上有一條橋,叫沙溝河石橋,只要通過那處石橋,便可以直接抵達陽村。
當然還有第四條路,只是第四條路是從西向通向虎頭山根據地的核心,那地方可不是小鬼子能輕易摸進去的。
近衛文的安排是,在田中大隊外加上支援過去的步兵中隊和戰車分隊,在東向陽村入口拖住八路軍主力的同時。
另派兩個中隊分別從陽村北向的沙溝河石橋和南向的廟王山山路迂回,屆時前后夾擊,圍殲陽村的八路軍主力。
這是多么精妙的計劃呀!
至少在日軍指揮部看來,只要田中大隊可以在陽村東向入口牢牢地拖住八路軍主力,一但另外兩個中隊成功迂回,虎頭山根據地的八路軍定可以一舉消滅。
陽村東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