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的信來得極快,從美稷發出,到送達劉備手中,不到二十天。
問了信使的行程后,劉備意識到一個問題:朝廷現在可能什么都缺,唯獨不缺馬。從美稷到河內,幾乎是六百里加急,只是進入兗州之后,速度才慢了,每天行程不過二百余里。
劉備很想了解北疆更多的信息,但信使或許是不清楚,或許是不愿意說,只簡單地說了一些情況,便閉口不言。
盡管如此,天子大捷的消息還是讓劉備很震驚。
以三千騎征討,大破鮮卑、匈奴三十萬人,即使有馬騰、韓遂的配合,依然是很難想象的戰績。
更讓劉備無奈的是,趙云趕赴美稷投軍,一見面就被天子拜為散騎常侍,掌管散騎左部。
他心心所念的騎將就這么成了天子的左膀右臂。
就算他再器重趙云,也不可能再將趙云收歸麾下。反過來,趙云卻勸他向朝廷稱臣。
劉備很糾結,先后找來簡雍、陳群、陳登商量。
簡雍贊同趙云的意見。
袁紹南下中原在即。若不是臧洪守得堅實,袁紹早就渡過大河,虎視兗豫青徐。劉備客居徐州,根本不是袁紹的對手。與其向袁紹稱臣,不如向朝廷稱臣。
呂布歸朝,都能受到天子重用,劉備自然也可以。
陳群的態度很曖昧。
他既不反對,也不贊成,只是提醒劉備。天子倚重韓遂、馬騰,是因為韓遂、馬騰坐擁強眾,使君你有什么能讓天子倚重的實力?就憑關羽、張飛和那千余雜胡嗎?
劉備很尷尬。
他雖然是徐州牧,但他自己的實力很有限,只有千余雜胡騎兵,剩下的不是以丹陽兵為主的陶謙舊部,就是徐州本地人馬。如果他離開徐州,這些人是不會隨他北上的。
呂布是兵微將寡,無處立足,不得不走。他卻是徐州牧,得到了徐州人的支持,何必拋下這份好容易得來的實力,去投奔天子。
天子能給他什么?
陳登也反對劉備離開徐州,只不過理由不同。
他認為天子雖然擊敗了鮮卑人,但是離西北徹底安定還有很遠的距離。短期之內,天子無暇顧及關東。劉備與其拋下徐州去并州,不如留在徐州,與天子遙相呼應,一樣能為朝廷效力。
最簡單的理由就是,如果劉備離開徐州,徐州很可能會落入袁術之手。
就在劉備猶豫不決的時候,陳群又從信使那兒打聽來一個消息:呂布雖然立了大功,但他又犯了錯,被罷免了官職,正在閉門思過。
聽到這個消息后,劉備徹底放棄了向朝廷稱臣的想法。
正在這時,袁紹的“詔書”到了。
面對袁紹要求他助陣的詔書,劉備很撓頭,陳登卻很積極。
陳登認為,袁紹圍攻東武陽這么久,卻未能破城,應該是冀州諸將保存實力,不肯付出太大的傷亡。如果劉備能率部前往助陣,不僅可以助袁紹一臂之力,還有機會救出臧洪。
臧洪是廣陵人,其父是名將臧旻,在徐州很有名望。且臧洪為郡將張超復仇,這是義舉。救出臧洪,不僅對劉備收攏徐州人心有幫助,還能得到一員大將。
能面對袁紹的大軍堅守這么久,臧洪的能力毋庸置疑。
除此之外,響應袁紹的命令還有一個好處:名正言順的進入兗州,報曹操進攻徐州之仇。
劉備深以為然,隨即集結人馬,并以陳登為前鋒。
為了防止他增援袁紹的時候,袁術來襲,他命關羽率部鎮守廣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