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現在很多人都在蹭林泛的熱度,包括著名的“林吹”,樂評人黃節。
【節操太貴你買不起:我又來了!我又要吹林泛了!無關人員迅速退避,誤傷的概不負責!
《忐忑》這首歌簡直太棒了!我愿意將其稱之為藝術!一種全新的音樂藝術的探索!
整個曲子包含了大量的半音和快速的轉換,甚至超出常人能夠辨別的程度,但是音準都沒有絲毫偏差,鼻腔頭腔胸腔等不同唱法之間的轉換,以及帶有濃郁戲曲元素的戲劇唱腔的使用,尤其是怒音的大量使用和切換,需要極其深厚的戲劇功底。
更不要說高密度快節奏的唱腔,需要強大的氣息控制和強弱控制了,這是一首拋棄了傳統流行音樂元素,專注于探討技巧,發聲,共鳴等專業領域知識的歌曲。
可能現在大家沒法理解林泛寫這首歌的目的和追求,這種不理解或許可能會持續十幾年,也有可能持續幾十年,但是我相信,當有一天大眾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普及后,或許就都可以懂它在音樂上的表現了。】
鑒于黃節這個“頭號林吹”的身份,大家對于黃節這種毫無底線的夸贊林泛,夸贊林泛新歌的行為已經有了非常大的免疫,相反,如果哪次林泛出歌了黃節不吹一波大家可能還更加驚訝。
但是另外一位發表評論的人就不一樣了。
【周越:《忐忑》這首歌是實驗音樂,測試人體發聲到底能到什么程度的,直白的說,就是會讓人覺得不好聽而且極難唱,甚至于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非常不友好,難以理解林泛做這首歌的意義。
但我要說的是,林泛在這么年輕的時候就敢于嘗試探尋實驗音樂的邊境,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值得鼓勵并且值得我們音樂人去學習的事情。更何況這一首《忐忑》得到的反饋,在我看來已經非常不錯了。
……
這首歌創作目的是技術探索和林泛想要進行的深層次表達。在這首歌中,試圖將“人聲”從“意義”中解放出來。人聲在歌曲中成為了一種類似樂器發出的聲音,而不是如同大多數歌曲一樣,人聲需要在歌詞的形式里才能表征音樂的內涵。聲帶成為了一種可控制的、功能多樣的演奏工具。
當然,實驗音樂該如何理解,取決于每一個實驗音樂的聽眾。對于一首歌曲,聽眾做出怎樣的理解都是合乎他們自己的情理,哪怕是跟作者的意愿完全相反。
可是這種參與過程才是最重要的,畢竟音樂是藝術,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能夠探索藝術的終究是少數人,大多數人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參與進某一項藝術的實驗當中。
現在,林泛用《忐忑》邀請所有人,一起跟他探尋音樂的藝術。這個邀請可能門檻有點兒高,所以,我就先行一步了!】
這條長文一發布,就引起了一片驚嘆:周越這么看好林泛,看好這首《忐忑》么?這到底是多么神奇的曲子,值得周越這樣的大佬給出這么高的評價?
人的名樹的影,周越在音樂人里一向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不光是流行音樂,在專業領域周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讓本來就對林泛對這首歌非常好奇的人,更加興奮了!
大佬都贊不絕口的曲子,那必須要去聽一聽啊!
點開一聽,然后,就被那一堆不友好的歌詞給整蒙了。
所有人都發出了靈魂三問!
我是誰?
我在哪里?
我要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