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漸漸的,大家就感覺到了一絲不對。
如果林泛真的要販賣同情,那應該要將兄妹的生活描繪得更加灰暗,揭露底層生活的悲慘、墮落、絕望才對。
可是林泛并沒有。
整部電影播放到現在,一個小時過去了,雖然兄妹兩為了一雙鞋子,不得不每天每天穿梭在街道的巷口,把身上汗水灑在夢想的沃土中,與時間爭分奪秒,也要每天按時上學。
就像是追逐著光芒的螢火蟲,他們臉上閃爍著一種名叫“希望”的光彩。
特別是男孩弄丟了妹妹鞋子的那天晚上,媽媽讓妹妹給父親倒一杯甜水,妹妹將水端到父親身邊,父親問妹妹:“為什么沒有在水里放糖?”
父親此時,正拿著錘子,將糖塊敲成小塊,于是妹妹就說:“這里不是有糖嗎?”
父親卻告訴妹妹:“這是別人的糖,只不過是暫時放在我這里而已。”
還有現在,男孩和妹妹明明已經看見了那雙丟失的鞋子,只要開口就能要回來的鞋子,只要要回鞋子,他們就再也不用兩個人穿一雙鞋去上學了。
但是看到那個小女孩的盲人父親,男孩和妹妹都沉默了。
不拿別人的東西是為誠信,理解他人的困難是為善良。
林泛想要通過這部電影傳達給觀眾的,絕對不僅僅是憐憫這么表面的東西。
而是想要通過電影,向所有觀眾提出這么一個問題:貧窮和富有,到底與單純、天真、善良、快樂之間有什么必然的聯系?
并沒有,不是嗎?
就像是電影里的男孩和妹妹,他們的生活雖然貧窮,但是他們卻從來不會怨天尤人,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幫助和體諒父母的艱難。
他們每天都奔跑在上學的路上,再艱難也沒有說過一句“沒有鞋子我不去上學了”這樣的話。
因為他們知道,學習是他們改變貧困生活的最好方式,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善良、體貼父母、尊重對彼此的承諾,堅強懂事得讓人心疼,也讓人欣慰。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一定會過得很好的。
最有效的公益,難道不就是讓他們擁有改變生活的品質和能力嗎?
惠巧丹突然就懂了,為什么華夏公益那邊,對于林泛這個劇本,幾乎是一字不改的就過審了。
更重要的是:“泛哥。”
“嗯?”林泛轉頭看向惠巧丹。
只見惠巧丹臉頰上還掛著未干的淚痕,但是笑容卻無比明亮:“泛哥,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看的電影。”
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