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清軍入關,征服整個中國,為了徹底奴役漢族,摧殘漢人的民族自尊心,維護滿清王朝的統治,便依仗軍隊,強行頒發“剃發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發垂辮,不從者斬。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他們一方面通過科舉制瓦解地主階層的反抗心態,收攏里面最優秀的人才。一方面通過剃頭令鎮壓可能存在的不滿,再加上接連出現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政治手腕極其高明的帝王,不斷推行什么文字獄、閉關鎖國,出巡享樂,重用一些純臣打擊貪腐,在各地建立滿城,全力提拔滿足當中的優秀子弟,進而牢牢地掌控著整個天下,在這一百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雖然不斷的有各式各樣的百姓起義,但是很快都被鎮壓下去,因此在乾隆年間,他們的統治力倒還算穩固。
所以在如今的華夏地面上,只要是漢人,就得留著滿人一樣的發型,因此老婆婆見到封舟短發,就下意識的以為他是小和尚,這出門在外久了,頭發就長出來了。
封舟正思緒飄飛之際,老婆婆見他蓬頭垢面,衣衫有些不倫不類,不由的發了善心,對封舟道:“小師父,我看一個人走在這世面上,挺辛苦的,不如到我家里喝口水吧?”
封舟當然是求之不得,跟著老婆婆進了庭院后,發現她家里只有一個兒媳婦與一個十三四歲的孫子,還有一個一歲大的小女孩。兒媳婦見有客人進了院子,急忙燒水沏茶,生活做飯,不一會兒,一頓香噴噴的山野飯菜就上了桌。
吃飯的時候得知,老婆婆夫家姓張,丈夫早亡,兒子在河南直隸州一個鏢局做事,每年倒是能掙不少銀子,因此家業富裕些。
鏢局雖然是正經職業,但是這世道不穩,因此走南闖北,其實就是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為了保佑兒子出鏢平安,因此老婆婆信了佛,不但每日上香跪拜,還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些善事,保佑兒子一路平安。
這也是封舟能吃到這頓飯的原因。
一頓飯吃過,封舟身上已經變得暖烘烘的,他隨身身無余物,便將懷中的玉扳指取出來,遞給老太太:“大娘,多謝您的款待,小僧云游四海,身無余物,這個是在徐州為一富人家念經的時候所贈,請大娘收下。”
山東人好客,老太太又是信佛的善人,說什么也不肯要封舟的玉扳指,按她說的,不過一頓飯而已,算不了什么,若是拿了玉扳指,豈不是對觀音菩薩不敬?
封舟笑道:“大娘,我云游四海,身上的衣裳也丟失在山里了,大娘家要是有成年男人的衣服,不如就給我一身,這玉扳指就算是衣服和飯錢了。”
張家老太太擺擺手,堅決的將封舟的手推回去,笑道:“不過一件衣服而已,我兒子有幾件舊衣服,你先湊合著穿,明天我讓我孫子小虎帶你去鎮上裁縫鋪里,做幾件僧袍。你這個玉扳指,怕是一百個僧袍都能做得。”
“僧袍!”
封舟心里暗罵了自己幾句,面上卻是不顯,嘴上則表達著感激。
第二天老婆婆去把她孫子小虎叫來,讓他帶著封舟去鎮上裁縫店里做兩件衣裳,別讓人家看著封舟面生就宰人。
小虎自然滿口答應,兩人一早動身,走到日上三竿才來到一座小鎮,這里距離平原已經很近了。
進了小鎮,封舟先找到一家當鋪,將自己的玉扳指給當了,換了五十兩銀子。當票上寫著“破舊玉扳指共重三兩二錢,押金五十兩。”
明明是全新的東西到了當鋪里,也會變得又破又舊。
天下的當鋪都是這規矩,封舟也見怪不怪,但玉扳指居然也有“破舊”的,就未免有點太說不過去了。
他給自己買了兩件衣服,又送給鄰居小孩一身,還換了一些散碎銀兩,然后買了一些肉食,準備送給張家老太太。
小虎是個熱心腸,一開始說什么也不收封舟送的衣服,直到封舟作勢要扔,他才興高采烈的收了衣服,千恩萬謝。
兩人一路上說笑著返回小山村,當他們剛拐過最后一個山腳的時候,忽然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只見不遠處,往常平靜的山村,此時卻是是濃煙滾滾一片狼籍……
耳邊不斷傳來哭喊聲,慘叫聲,甚至依稀能聽見肆無忌憚的囂張狂笑。
“不好,村子里有危險!”封舟只一瞬間將小虎夾在腋下,飛身前奔,猶如一道獵豹在山嶺間疾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