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寺中,幾位儒家宗師正在高談闊論,而太尉張浚則在一個安靜的角落里,和一個官員溝通,
“太尉,陛下一心北伐,實在是勞民傷財之舉,已經動搖了大宋根本啊!”
一個主戰派大臣在張浚面前說道。
若是往常,這位大臣是絕對不會說類似的話的。
因為隨著北伐的節節勝利,那些主戰派大臣發現,功勞簿上雖然有他們的名字,可是卻和他們希望的大相徑庭。
張浚沉默不語。
他明白這些人的意思,心中也是一片黯然。
他終于明白了湯思退和萬俟卨等人的良苦用心啊。
北伐太過順利,武人就會輕易崛起,重蹈五代時期武人當政的覆轍,這是大宋文人士大夫所不允許的。
“可是陛下全力支持北伐,甚至直接繞開政事堂和樞密院向前線下旨,我們根本無法阻擋官家的旨意,而且前線統軍大帥乃是封舟,他雖不是文人,但是官職卻不比任何一個人小,我們這群人,根本影響不了他!便是趙逵和虞允文兩人也不行。”
張浚嘆道。
“太尉,我聽聞湯進之(湯思退)被貶斥之后,并未離開京城,對官家常懷不滿。”那人口風一轉,說起了主和派領袖湯思退。
張浚心中一凜。
湯思退、萬俟卨等人是主和派領袖,被貶斥之前也是政事堂相公,地位和權柄不在張浚、陳康伯等人之下,如今她們不曾離開京城,莫非是想著復出。
若是如此,此時應該是大好時機,朝中百官只怕會大半支持。
在宋朝的整個歷史上,一直存在著極為激烈的文武之爭,文臣士大夫長期處在壓倒性的優勢,并且為了保持這種壓倒性的優勢,從來不惜任何代價。比如在戰爭時期,權力會自動傾斜于武將。這樣一來,為了保持文臣在朝堂的絕對話語權,所謂的投降派和主戰派,往往會聯合在一起,不擇手段地打擊武將,一方面故意胡亂指揮,葬送本國的軍事力量,一方面積極通敵,根本不顧國家的生死存亡。
宋朝的文臣士大夫幾乎是天然地厭惡戰爭,不是因為他們愛好和平,而是因為戰爭必然導致武人的地位上升,影響他們的絕對話語權。為此,一旦外敵入侵,宋朝士大夫的第一反應就是息事寧人、花錢買平安,寧可卑躬屈膝地給入侵者送上美女錢財,也不可讓本國武夫坐大。除非敵人獅子大開口,實在談不攏條件,這些士大夫們才會硬著頭皮打一仗――通常來說,多半是要打輸的。
現在,封舟北伐異乎尋常的順利,讓所有的主戰派、主和派大臣聯合起來,目的就是破壞這場北伐,打壓武人的地位。
因此此時此刻張浚新中華非常清楚,若是自己不能及時阻止北伐,不能想辦法阻止陛下決心,只怕百官洶洶之下,自己官位不保。
等等,為何說他們對陛下不滿?
只聽那人低聲說道:“下官聽聞北伐連戰連捷,陛下興致很高,常有回舊都祭祖之舉,心中喜悅之下,最近時常去太池泛舟,若是湯進之知道此事,下官擔心龍舟有傾覆之危……”
“嘩啦啦!”張浚猛地長身而起,一雙眼睛瞪的巨大,看著這個大臣,臉上露出吃驚的模樣。
這家伙,分明是暗示要弒君!
而且是想把禍水引到湯思退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