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冉冉,歲月如梭。
如果是仙界,十年時間似乎不會有任何痕跡。
但是人間,十年時間足夠滄海桑田了。
朱紫國的國王終于換人了。
倒不是先王駕崩,而是他主動退位。
畢竟封舟開辦學校,擴張領土,培養人才,甚至到了后來已經不在乎父王的感覺,擴編精銳部隊了。
到了那個時候,先王發現自己在朝中的勢力,已經無足輕重了。
甚至他手下比較信重的大臣,若無封舟首肯,政令都發不出去。
先王也很自覺,發現這個苗頭之后,為了防止別人主動勸進,自己直接宣布退位,由太子封舟繼任。
封舟做了國王之后,大肆推行改革,頒布一系列富國強民之策。
他實力強大,手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人才,加上他的攝魂**,每一個人精明能干的同時還對他忠心耿耿,可以說培養了一萬個保爾柯察金。
有這些人的推行,朱紫國國力突飛猛進。
在位三年之后,封舟開始率軍東征。
考慮到他的目的是打通絲綢之路,與天朝上國大唐進行全方位的交流。
封舟沒有滅掉火焰山的想法。
因為火焰山長達八百里,即使撲滅山火,也不利于商貿通行。
他選擇了南絲綢之路。
那里是昆侖山北麓,河渠多,水源足,利于百姓生活,也利于商貿通行,自然是他攻略的主要目標。
至于影響大唐西進?
那又如何?
封舟可不在乎。
他歷經七年,連續滅掉疏勒國、莎車國、勃津國、于闐國,鐵勒國,并與吐蕃國大戰三場,誅殺吐蕃精壯三十萬,松贊干布氣急之下,疾病而亡,吐蕃震恐,不敢北上。
到了此時,封舟已經建立了南北五千里,東西達四萬里的大國,百姓有兩千萬,精兵三十萬,國家東部邊疆與大唐玉門關接壤。
至此,封舟已經打通了南絲綢之路,朱紫國的貨物可以源源不斷的通過玉門關,賣往富饒無比的大唐。
而此時,正是大唐貞觀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