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大唐的情勢如何,封舟是不愿意管的。
他已經準備了幾十年,準備再皇位的最后幾年,一舉攻下那個宿命之地。
烏斯藏!
這塊土地也應該是華夏之土,哪里的百姓讀四書五經,束發右衽。
往常因為高原的緣故,易守難攻。
但是現在,封舟借助大明國的廣袤國土,終于開發出了棉田。
他有了一只穿棉衣、持火槍的軍隊,
而烏斯藏國,因為密宗的長期統治,百萬農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即使這樣,他們依舊流傳著“……大明出了個頂紅頂紅的太陽,太陽里站著個頂高頂高的菩薩,他什么都看得見,他看見了這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有人在受最深最深的苦,菩薩的手一舉,菩薩兵就越過了千山萬水,來解救人們的大苦大難……”
于是封舟大手一揮,數萬身穿棉衣的火槍兵便登上了烏斯藏國,一連三戰,盡滅烏斯藏主力軍隊,然后順勢攻入烏斯藏國都,將上層貴族屠殺殆盡。
封舟將重新培養出的一萬忠心官吏派上烏斯藏,短短三年,烏斯藏大變樣……
而時間,也進入了大明洪武三十年。
大明已經徹底的漢化了。
他說到做到,決定退去皇位,內禪給太子封璋。
封璋被他親自培養了二十五六年,也經過多次歷練,已經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
他接手之后,國家平穩過渡,大明朝繼續處于鼎盛位置,甚至壓過大唐,有華夏中心的趨勢……
不過封舟已經不關心這個了。
他來到三十三天外的太清天,在此見到了太請真人。
“如今漢風萬里,諸天皆有奉道祖之人,而佛門勢弱,未必能逃過佛劫,如此,弟子已順太清之意,完成太易紀之諾,然依舊停在準圣之境,奈何?”
太清道:“成圣之路,何其艱難,需國無量量劫,區區一劫,怎能成圣。”
他頓了頓,又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封舟聽后,長身而起,躬身下拜,口中道:“謹受教。”
道理很簡單,處事周全才能得“道”,必須歷經無量劫才能成就圣人。
因為圣人是統治乾坤寰宇,歷萬劫而不磨,沾因果而不染。與天常在,與道同存。
但是很顯然,這方世界的劫難他已經渡過,三界中的是是非非已經影響不了封舟的修為,接下來,也只是億萬年的孤獨和寂寞。
“以貧道觀之,你歷任顯貴,卻不曾沾染紅塵,縱使有朝一日得道,也不能稱之為周全,這世界廣大,你當道六道輪回一遭,渡一生,算一劫。”
這話不是太清天尊說的,而是他的大弟子玄都**師說的。
太清無為,不會指點的這么詳細。
但玄都可以。
因為和封舟一樣,他也在歷劫。
封舟再次躬身致謝。
離開太清天之后,封舟身居藍白道袍,以竹簪扎出發髻,鶴氅仙風颯,飄飖欲步虛。蒼顏松柏老,秀色古今無。去去還無住,如如自有殊。總來歸一法,只是隔邪軀。
他身軀輕輕一頓,便落在了太虛幻境的靈空殿前。
這是離恨天,灌愁海,放春山,遣香洞的太虛幻境。
封舟既來,自有名帖,這方封舟剛剛落地,這太虛幻境的警幻仙姑便從內迎出,看到封舟之后,盈盈一個萬福。
“大圣,小神有禮了。”
警幻仙姑輕啟朱唇,聲如玉佩低鳴,對封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