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升起身去倒水喝,李世民則把科舉制度向嬴政娓娓道來。
科舉這一制度,萌發于魏晉南北朝,確立于隋朝,經由唐宋完善和發展,一直持續到清朝。
雖然在明清時期,科舉已經基本局限于四書五經范圍內,又被當代人稱為八股文,被罵得臭不可聞。
不過在李二這會兒,科舉制度還是百花齊放的狀態。
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
算下來林林總總有數十科。
這其中,秀才一科難度大、標準高,錄取的人數鳳毛麟角,到后來也就漸漸地無人參加,干脆廢除了。
剩下的科目里,讀書人一般都會選擇考明經科和進士科。
明經科注重帖經和墨義,簡單來說就是考對各種古文經要的背誦與理解。
進士科則不然,主考詩賦和政論,需要有一定的才華,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的。
李世民向嬴政詳細介紹了科舉制度,讓嬴政頓時恍然大悟。
要知道,他大秦的官員,要么是靠著軍功,要么是靠人保舉。
其實核心也是:能者上,庸者下。
這與科舉制度的中心思想似乎不謀而合?
不過這么大范圍地對全天下人進行遴選,顯然比保舉制要更加優越。
“九品中正制的余毒太深,靠著互相推舉,天底下的官員都給那群士族門閥把控住了,開創科舉是個好事。”
姜升灌了兩口水,擦了擦嘴,補充道。
僅僅這一句話,便讓嬴政天然地理解了科舉制背后的意義。
自古便是如此,只要有權力的地方,便必然少不了結黨營私。
秦朝之前的分封制,那些官員可還是世襲,對于皇權來說是莫大的威脅,這也是嬴政極力推行郡縣制的原因之一。
“九品中正制”他雖然不明白,但顯然,科舉制給了天下寒門士子一個機會,對姜升口中的門閥定然是不小的沖擊。
聽了姜升的解釋,扶蘇也連連感嘆道:“李皇當真有魄力,建國伊始,便敢動這群士族門閥的根基。”
姜升此時回到自己的椅子上坐下,聽到扶蘇的感嘆,不由得嗤笑一聲:
“他老李自己屁股都不干凈,也是靠著五姓七望的底子爬上來的,你以為他不忌憚那群門閥?”
李世民點頭道:“仙師所言極是,貴族門閥尾大不掉,必須要清除!”
“是個屁!”姜升笑罵道:“你要做干脆就做絕,搞得現在不上不下的。”
唐朝的科舉制,用當下的話講,就叫做:講公平了,但又沒有完全講。
眼看著李世民疑惑的眼神,姜升只好繼續解釋道:
“首先,讀書這種事,本來就不是普通家庭負擔得起的,最后能夠致仕的,大多還是那群官宦子弟。”
“這個是客觀原因,就暫且不提了。”
“其次,科舉這種事情,最好是做到完全匿名。”
“在大唐,不光主考官是眾人皆知的,閱卷還是開放式的,考生的姓名可都寫在上邊呢!”
“就這,你說說,不是擺明了給人家舞弊的空間嗎?”
“還有,取士不光看成績,還要有人推薦,這是個什么道理?想弄出一群新的門閥來是吧?”
姜升一頓批,把李世民羞得滿面通紅。
他自詡優越的科舉制度,在姜升嘴里竟然漏洞百出。
好在姜升還是給了他一點臺階:“不過怪不得你,都是時代的局限性罷了。”
李世民這才好受一些,也很快反應過來:“朕回去之后,定要推動這科舉的改制,一切都按仙師的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