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趙!”姜升看向嬴政,“都江堰你知道吧?”
嬴政搖了搖頭,眼神中透著些許茫然。
姜升又一次尬住,拍了拍額頭:“湔堋,是湔堋。”
“仙師說這個啊!”嬴政恍然大悟,“朕自然知曉,乃是前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二人打造。”
都江堰亦是華夏水利工程史上的神來之筆,至今仍然在發揮著作用。
需知,在古代,蜀地非澇即旱,可后來卻被稱為“天府之國”。
這里邊,都江堰的作用可謂不小。
當年,秦惠王接受了司馬錯“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的建議,先攻下了蜀地。
可直到秦昭王時期,蜀地的作用卻沒有體現出來。
究其根本,就是因為水患難以治理。
而李冰父子,就是奉秦昭王之命,要將蜀地打造成秦國的糧倉。
這其中的關鍵,便在于解決岷江的水患。
岷江水流速度極快,到灌口處很容易決堤,加之以水流帶來的泥沙不斷抬高河床,治理難度極大。
李冰首先是花費了八年時間,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即火燒水澆的法子,硬生生把玉壘山鑿出了一個豁口,是為“寶瓶口”。
但此時引水效果很差,李冰父子又率人在上游處建造分水堰,用竹籠裝滿卵石堆在江心,形成了一個小島,因形似魚嘴而就此得名。
這么一來,便把岷江分割為了內江和外江兩個部分。
外江用于排洪,內江則從寶瓶口進入成都平原。
同時,李冰父子二人還在寶瓶口處修建了一條飛沙堰。
這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保證了都江堰的正常運行。
最絕的是,如此一來,都江堰便達到了“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的驚人效果。
既保證了農業灌溉的需求,也阻止了洪澇災害的侵襲,還解決了水流中的泥沙沉積問題。
自此,蜀地逐漸演變成為了后來繁榮興盛的“天府之國”。
“老趙啊,都江堰,額,湔堋只是分割了岷江的水流。”
“但用這水泥加上鋼筋,能夠把整條江水攔住,下游的水量大小可以任你調節,旱澇皆可保你高枕無憂。”
姜升說著,便想起了三峽大壩。
這亦是水利工程史上一座難以翻越的豐碑。
嬴政聽得有些恍惚,能夠將一條江河都攔住,這該是怎樣一副波瀾壯闊的場面。
“還有那長達數里的大橋,直接從江面橫跨而過,渡江變得異常簡單。”
“有個偉人見此情景都感嘆過: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在場的幾個古人都默默念著這句詩,咀嚼著其中的含義。
蒙毅失了神,喃喃道:“仙師,您說的這些,都是人力可以為之的嗎?”
“恐怕只有仙人,才能修建出這等宏偉建筑吧?”
姜升啞然失笑,搖搖頭:“錯了!這些可不是什么神跡仙跡,都是以人力鑄就。”
“相信我,大秦也好,大唐也罷,總有一天,也能夠做到這一切!”
聽到姜升這番打雞血似的話,嬴政和李世民眼中,不可自抑地涌起一陣豪情壯志。
那就等一個天塹變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