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這時候不禁也捏住了鼻子:
“臥槽,真的很味”
說著他緩緩站起身將畫面聚焦到光緒帝棺槨上,但見這座棺槨棺蓋為梯子形,抵近觀察其表面周身留有朱紅涂漆,表面雕有鍍金的藏文和梵文經咒以及萬字不到頭的底飾紋案。隨著鏡頭移動到右側的隆裕皇后的棺槨,則迥然不同。
隆裕皇后的棺槨雖然被掀開,但是整體保存完好。棺木頂蓋上雕有金鳳一只,挺立山巖,展翅欲飛,旁邊云團朵朵,腳下海浪濤濤,山花灼灼。金鳳頭上雕有九尊菩薩坐像,整個畫面造型優美,線條玲瓏細如發絲,五彩涂金,震撼人心。
“這個鳳凰漂亮”
人們仔細研究了好一陣子,即使身為外行也不得不佩服當時工匠刀法之唯美。
“這是典型的滿~族制式棺槨”
系統盯著看了好一陣子才說道:
“滿族的棺材稱為“旗材”,棺蓋的斷面為凹形,它的棺蓋有5塊木板構成,頂部1塊,兩側坡面各2塊;而他的外棺兩幫通常為3塊,底部為4塊木板,整體下來一共15塊木板”
“這個與漢族的做法不同,漢族的棺槨有13圓之稱呼具體就不細說了”
說話間他站起身,來到隆裕太后的棺材近前:
“哦對,大家要記得,棺槨,是兩樣東西”
眾人:???
主播,你在逗我?
棺槨不是棺材?
對哦,有什么區別嗎?
不都是一樣的?
系統笑了笑說道:
“棺槨通常為:內棺外槨”
“棺”,一般指壽棺,棺指的是裝殮尸體的器具。槨,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易·系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生有軒冕、服位、貴祿、田宅之分,死有棺槨、絞衾、壙襲之度。”
“所以大家不要將二者混為一談。”
眾人:掃噶,學到了。
學廢了學廢了,主要是死不起啊。
一平一萬,了解一下。
呵呵,我這兒,一平五萬,比房子都貴。
沒事,我家老家有地。
臥槽?
系統繼續說道:
“通常棺小槨大”
槨內往往放置較多的隨葬品,棺內一般不放或者少放隨葬品。
木棺出現于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至龍山文化已出現木槨,用于氏族中之頭領。
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條疊壓成方形或亞字形的槨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
至周代,棺槨制度化,規定:
天子棺槨四重,親身的棺稱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稱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稱屬,第四重稱大棺。帝后之外槨兩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槨又稱“梓宮”。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別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準厚四寸,無槨。后世帝王、貴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時也有逾制者。
(大致為:天子要用二槨五棺,諸候用一槨三棺,大夫用一槨二棺,士用一槨一棺、棺和槨之間一般都不是緊密的靠在一起的,二者之間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存放一些陪葬品,這也就是考古的術語所說的槨室。)
忽然系統話鋒一轉說道:
“棺槨除了套數多少之外,從材質和結構上也有等級之分”
“其中最高級的當屬柏木黃腸題湊,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級的葬具,在棺槨之外設置。皮后的柏木黃心累于棺外,稱之為“黃腸”;“題”指題頭,即木材接近根部的一端,“湊”指向內聚合,強調的是木頭擺放的形式和結構,也就是木頭的端頭向內排列。”
ps:感謝:書友2019****0544、fairy-of-swo、糞花涂墻(two次)投的票票,感謝大家的支持,咳咳,最近疫情起起伏伏,大家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