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七七一邊瀏覽腦海中的記憶一邊說道:
“第一道遺諭:死后不配天。”
也就是:他的神牌死后不供奉到天壇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內。
第二道遺諭:神牌不升太廟
可以升奉先殿,其畫像可以懸掛到壽皇殿、安佑宮。
第三道遺諭:死后不建圣德神功碑
但要把“大清某某皇帝”文字鐫刻在明樓內石碑上,陵寢名稱要刻在明樓碑的陰面。碑文不可用“以圣神功德”字樣稱呼,如果新皇帝要寫歌頌我生平的碑文,則可以把碑文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
第四道遺諭:死后只將其生前穿用過的幾件衣服供奉在皇宮內四執事庫,以示節儉和留念。
自鳴鐘殿內一些不常用的硯墨,也沒必要長期保留。
“這看似簡單的四道遺諭給咸豐皇帝出了一道難題”
“這有什么難的?”
眾人不明所以,看著很正常啊?
“呵呵,沒事多讀書”
老頑童插話道:
“皇帝死后配天,升太廟都是大清國歷代的祖制。中國歷朝歷代如此。況且在民間老人去世后,還要立牌位供奉,按時節上香接受后代人的香火。作為大清皇帝,豈能死后不升太廟?”
老頑童反問道:“那多沒牌面?”
“是的”
曹七七說道:
“難就難在道光皇帝在遺諭中反復強調:若繼體之君、顧命之臣不遵朕諭,任意強行,則是甘為我大清之不孝不忠之人矣!”
“咸豐皇帝照做了——有違祖制,不德不孝;”
“咸豐皇帝照做——照舊,不忠不孝”
“這就很難受!”
曹七七說著從背包掏出一微型無線攝像頭,放置在了神道碑亭赑屃的下方,攝像頭對準前方來時的路。這一舉動做的隱蔽,直播間眾人沒有看到,但系統看到了。
“臥槽?這裝備挺齊全”
曹七七做完這一切重新起身繼續說道:
“剛繼位年僅只有20歲的咸豐太難了,為了顧全自己father的尊嚴,又要保住自己的名節帝苦思冥想,在諸位王公大臣的出謀劃策之下,對這四道遺諭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對策”
第一,道光帝神牌仍配天、升太廟。只是從咸豐帝開始,清代帝王不再配天壇。
反正他爹都掛了,配不配天升不升太廟他說了算,這是當兒子的一片孝心,反正他爹死都死了總不能半夜掀開棺材板爬出來打他。
同時還將道光帝的第一條朱諭和咸豐自己的這道諭旨抄錄一份,懸掛在天壇的齋宮內。
第二,龍泉峪慕陵不建圣德神功碑樓,按照道光帝的意思,將圣德神功碑文刻寫在神道碑陰面,并為道光帝補建方城明樓。
第三條第四條很好辦,基本很easy。
“整片碑文據說有839個字”
曹七七說道。
“那道光和他皇六子奕祈的矛盾又是什么呢?”
對于宮廷斗爭秘辛,人們總是止不住好奇心想要窺探一二。
“歸根究底還是爭奪儲君惹的禍”
“道光皇帝一共有9個兒子”
曹七七環視了一圈,神道碑亭內沒有其他特色后,這才轉身向外走去:
“長子奕緯、次子奕綱、三子奕繼、四子奕詝(咸豐),五子奕誴、六子奕欣、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譓。”
“其中前三子先逝,五子過繼給了敦恪親王綿愷。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已是六十五歲的老人,這年奕詝十六歲,奕訢十五歲,其余皇子都是五歲以下的幼童。這就意味著有條件、有能力競爭帝位者,只有奕詝(咸豐)和奕訢兩兄弟。”
作為道光帝的六皇子奕訢,他天資聰穎,善于騎射,咸豐帝則稍遜一籌。因而深受道光皇帝寵愛;加之其是生母博爾濟錦氏深受道光帝寵愛。特別是在咸豐帝生母孝全皇后去世后,由她來統攝六宮之事,道光帝把皇四子也交她養育。對皇六子奕訢而言,這是十分重要的征治資苯。
他的劣勢也很明顯:庶出,不懂玩弄權術。
他的老師為卓秉恬。此人德才兼優,不耍弄政治手腕,喜經世致用之學,不夠圓滑。
而咸豐帝優勢十分明顯:皇后之子,工于心計。
奕詝的老師為杜受田。此人傳授給奕詝的學問,帝王之道。此人老謀深算,他在為人處事與捉摸皇帝心思方面卻勝過卓秉恬甚多。
劣勢也十分明顯:老媽死的早,自己身體有疾,是個瘸子。
但經“圍獵”與“藏拙示孝”,皇六子出局。
但,皇六子奕欣之后卻干了一件驚天東堤的大事,他將慈禧一手推向了至高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