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王制周禮,以天地四時名六卿。”
曹七七說道:
“按照《周禮》的記載,周朝的中央征權的組織是以冢宰為首的天地四時六官制度。主要為三公太宰、六卿五官”
輔弼周天子的為三公:太師、太傅、太保。
執掌中央權力的是:太宰。
太宰本來是王室的宮廷事務總管,因親近天子,所以從夏商以來太宰的地位一直處于上升的趨勢中,在西周可以說達到了頂點。
周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它們分別有另外的稱號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五官為: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諸侯國的重要職官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
“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戰國并爭,各有變易。直至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
曹七七清了清嗓子:
“春秋、戰國是社會變動時期,春秋時各國相繼出現了輔佐國君、處理征務的主要執征官。”
秦稱上卿、亞卿和大庶長;
楚稱令尹;齊、晉、魯、鄭諸國稱相。
盡管各國名稱各異,但其地位和職掌都相當于后來的“相”。中央機構日益完善。
齊、魯、鄭、楚等國繼承西周官制,仍以司徒、司馬、司空及司寇為征府主要行征長官。其他重要事務官有:掌農田稅收的司田,掌財務的職計,掌山澤、田獵的虞人等。
隨著諸侯國間交往增多,各國設行人,以主外交。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其職責為“記大事,書盟首”。
戰國初,隨著各國變法運動的進展,建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征體,成為此時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百官之長”的相、丞相,已成為各國普遍設置的官職。由于歷史和傳統的原因,各國官制仍不劃一。
齊國變化較大,相以下設五官:大田、大行、大諫、大理和大司馬。
楚國自成一系,令尹是中央最高行征長官,上柱國、大司馬和大將軍是征府高級軍事長官。
秦國沿三晉,又取東方諸國之長,形成一套獨特的官制,并為漢代所繼承,成為封建社會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所以,秦朝的官制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
人們絲毫沒有放棄好奇的打算。
曹七七:.........你們也是沒誰了。
只好說道:
“秦時改革官制,不設三公”
秦三公改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最高的行征官,上承皇帝詔命,下統百官,總攬征務。
秦制,獨相稱相邦或中丞相,二相并置則為左、右丞相,凡出任丞相者均受封侯爵位。
(代表人物:呂不韋。李斯、馮去疾、趙高)
(秦始皇統一全國后,以李斯為左丞相,馮去疾任右丞相。秦二世誅李斯、馮去疾,以趙高為中丞相。)
太尉為最高武職,統領諸軍,負責各級軍官的任免與考核。
秦朝的太尉職務與漢朝的太尉相當,但不列于三公,地位較低,與卿相若。
(因太尉權勢過重,故終秦一朝未任命太尉。)
御史大夫:
秦創置御史大夫,掌監察百官,為左丞相。
秦九卿為:奉常、郎中令、衛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
奉常為九卿之首,掌宗廟禮儀及文化教育;
郎中令掌宮殿門戶守衛,為宿衛侍從長官;
衛尉為宮門警衛之官;
太仆掌皇帝車馬,兼掌全國馬征;
廷尉為中央最高司法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