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七七高冷的瞥了一眼,他忽然朝著東北方向一指:
“看到哪兒了嗎?那兒就是大金門了”
“大金門?”
眾人詫異,下意識回望。
“沒錯,大約距離禁約碑東北500米”
順著鏡頭,果不其然,隱隱約約一座城門模樣的建筑在茂密的樹林之中若隱若現。
“大金門,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門。”
曹七七一邊走一邊說:
“也是外郭城門的第一道門”
“所以.......外郭又是什么?”
曹七七不答反問:
“大家應該聽過‘城郭’一詞”
眾人點頭,
只聽曹七七繼續說道:
“所謂城郭,內之為城,外之為郭,通常指城墻,城指內城的墻,郭指外城的墻。”
《吳越春秋》稱:“鯀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通常而言,城市中,城代表皇城,郭為居民區。
《釋名》云:“城,盛也,盛受國都也;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
從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陽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
城郭之制即“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
“內之為城,外之為郭“同樣用于城市建設制度: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墻:宮城(大內、紫禁城)、皇城或內城、外城(郭);府城有兩道城墻:子城、羅城。
城郭分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城叫“城“,外城叫“郭“。內外城三七比是戰國時較通行的體例,屬于較小的城池。以小城為例,說明天時不如地利,更不用說大城之利了。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城郭有兩種形式:內城外郭,東城西郭。
內城外郭制度源于:從周代開始,“位居中為尊”、“數列九稱貴”的建制。
《周禮·考工記》又稱:“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
東城西郭制度則起因齊國分裂兩齊(姜齊、田齊)時期。
《管子·大匡》有云:“凡仕者近宮,不仕與耕者近門,工賈近市”。
城郭格局由“內城外郭”轉為“西城東郭”,實則都是為了統治需求。
“咸陽宮為什么不是城郭制度呢?”
人們好奇。
“因為秦一了統六國,四海畢六國一”
曹七七一句概括。
“臥槽,也對,社會我政哥,人狠話不多,一只手吊打了六國”
“這話一點毛病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