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都死了,修這么多城墻建筑,有毛用”
瞧著身后高大的大金門,終于有人忍不住感慨
“這古代帝王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是不是腦子被門擠了,修這么多建筑,目標多明顯?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棺材板擱這兒埋著呢,不偷他偷誰”
“你看,大清朝就是一活生生的例子”
“這些建筑又防不了盜純屬擺設,也不知道咋想的”
“這個,當時估計他們也沒想那么多啊,就好像你去買老婆餅,本以為送老婆,結果沒想到他就是一個餅,對不對,小伙子們,要面對現實,活在當下,那大明建立那會老朱也沒想到后世子孫那么不靠譜啊”
曹七七開口調侃。
“講真,主要是中國古人基于人死而靈魂不滅的觀念,普遍重視喪葬”
從新石器時代起,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坑墓,有的距地表深達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到了后來,帝王的陵墓-地下寢宮裝飾得越來越華麗,隨葬各種奇珍異寶,其建筑規模對后世陵墓影響很大。唐代是中國陵墓建筑史上一個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氣勢雄偉。
由于帝王拜謁陵墓的需要,在陵園內設立了祭享殿堂,稱為上宮,陵區內置陪葬墓,安葬諸王、公主、嬪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將、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獸、闕樓等,集安葬與祭祀于一體。
整個陵寢通常融入了棕教特征、孝道內涵和風水觀念。
棕教特征
古代宗教有佛教、道教等,但凡皇帝信啥,統統都要給安排上。
孝道內涵
產生于史前時期的原始祖先崇拜,經過儒家的改造和強化,延續2000多年,體現在建筑上,除了前面談到的祭祀祖先圣哲的“廟”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陵墓了。儒家特別強調孝道,認為是維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社會秩序的穩固基礎,說只要躬行孝道的人,就不會犯上作亂。孝事家庭尊長,不但應該在尊長生前,即使在尊長死后,也要事死如生,按時祭祀,逢事祭告,甚至平日出門進門,也要告于祖先牌位。祖先死后,入土為安,墳墓是祖先在另一個世界的住所,稱作“陰宅“,理應像“陽宅“一樣予以充分重視,甚至更加重視。帝王陵墓更是這樣。
風水觀念
照古人的觀念,陰宅選址的地形地勢、方位和安全,將長久地影響后代子孫的命運。這一考慮,在中國稱為“風水”。風水之說起源很早,魏晉至唐及唐以后,風水學對葬地的選擇越來越強調,風水著作也多以《葬經》命名,重視審察山川形勢,講究方位、向背和位置的排列。風水學不但運用在墓葬中,即對實際人生的各類建筑也都有很大作用,只是相對而言,對墓葬的作用更大。
此外就是祭祀特征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中國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陰間仍然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對待死者應該“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隨葬生活用品均應仿照世間,石五供等祭祀物品一應俱全。
“當然建筑形式或多或少大家都有所耳聞”
幽靜的叢林小路,恬靜的姑娘背著小手蹦蹦跳跳,侃侃而談:
“中國陵墓是建筑、雕刻、繪畫、自然環境融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其布局可概括為三種形式:
①以陵山為主體的布局方式,可以秦始皇陵為代表。其周圍建城垣,背襯驪山,輪廓簡潔,氣象巍峨,創造出紀念性氣氛。
②以神道貫串全局的軸線布局方式。這種布局重點強調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為陵山主體,前面布置闕門、石象生、碑刻、華表等組成神道,襯托陵墓建筑的宏偉氣魄。
③建筑群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選擇群山環繞的封閉性環境作為陵區,將各帝陵協調地布置在一處。在神道上增設牌坊、大紅門、碑亭等,建筑與環境密切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莊嚴肅穆的環境。
陵墓建筑中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
地下
墓室大多使用木,土,石三種。
帝王級陵有三種
1、黃楊提腠
2、金縷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