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
一頓冷嘲熱諷,之前的兄弟直接自閉了。
曹七七拍了拍狻猊蹲伏的雕龍蓮花須彌基座:
“知識點來了!”
“這個叫柱礎,也叫是石礎。俗稱磉盤,或柱礎石,它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
墨子書中記載:山云蒸,柱礎潤。
據宋營造法式第三卷所載:
柱礎,其名有六:
一曰礎,二曰礩,三曰舄,四曰躓,五曰磩,六曰磉,今謂之石碇。
在柱子底下承受壓力的部分叫‘礎’,而在礎與柱子之間常有‘躓’的放置,以隔斷毛細現象向柱子滲入的溼氣,并且能于損壞時隨時抽換。但我們一般所通稱的‘柱礎’即包括以上兩者。
“原來是兩個不同的位置合稱啊”
眾人聽明白了。
“是滴”
曹七七又說道:
“柱礎形式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單層式柱礎,有鼓式、覆盆式、鋪地蓮花式、獸式等;另一類是多層式柱礎,是由二種以上不同形式的單層式柱礎重疊而成。”
“柱礎石的出現要比柱晚大約五千年左右。著名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認為安陽出土的殷商時期房屋遺址發掘的天然卵石“當系我國最古礎石之遺例”。
“安陽殷商房屋遺址距今也不過三千年左右的歷史。”
“臥槽?一個柱礎忽然還有這么長的歷史?”
“那必須的,不然你以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是像棒子那樣吹出來的嗎?”
曹七七鄙視說完,接著指了指正中央酷似懸掛匾額下方的橫梁道:
“這個呢,叫額枋,也叫檐坊。牌樓的額枋實際就是大梁。”
宋代之前稱為“闌額”。宋代之后額枋在轉角處出頭,明清做法是將出頭額枋雕刻并彩繪,稱為霸王拳。
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柱子上端聯絡與承重的水平構件。
有些額枋是上下兩層疊重疊的,在上的稱為大額枋,在下的稱為小額枋。大額枋和小額枋之間夾墊板,稱為由額墊板。
木牌樓柱間的額枋一般的分為兩層,上層稱大額枋下層稱小額枋。
四柱三間的牌樓,中間稱明間,兩側稱次間。
六柱五間的牌樓端頭兩側稱梢間。
傳統木牌樓梁枋間的連接都用穿插式的榫卯結構。
明間大額枋的長度超出明柱,故稱龍門枋。
官式木牌樓的額枋之上都有平板枋,也有些牌樓沒有平板枋,斗拱直接落在額枋上。也有的牌樓額枋用材較小且用通天柱。與沖天柱不同的是通天柱不沖過脊,柱頭上不用大坐斗而是直接通到脊檁處。
“清代建筑在柱頭位置一般只有一層額枋。但是,大型殿堂的柱頭部分卻用了上下兩層額枋,常見的是平板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