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規制”
曹七七指了指須彌臺基之上龍鳳望柱頭式的石欄桿及大小螭首:
“祾恩門,其制面闊五間(通闊26.47米),進深二間(通深11.46米),下承一層須彌座式臺基。”
“祾恩門左右各設隨墻式掖門一座,院內建左右配殿各七間及神爐左右各一座。”
“可惜,如今這二重院落,啥也不剩了”
走下臺階,沿著神道向前,前方為一月臺,月臺錢有三路踏跺。踏跺前蒼松勁挺,虬髯滄桑。
曹七七來到正中御路踏跺,指了指中央嵌入的丹壁石,隨著鏡頭拉近,可見這路丹壁之上左升龍,右降鳳,刻龍鳳戲珠及海水江牙圖案。
“這里就是祾恩殿遺址了”
曹七七道。
放眼所及,寬闊的月臺之上除了漢白玉欄桿以及地面上的柱礎石,周圍盡是松柏環繞。
“祾恩殿建造于大明萬歷十四年,初建時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毀于崇禎十七年,清·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1785-1787),修葺重建,改制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后由于戰火損毀”
隨之她又指了指左右殘留的兩堵紅墻:
“祾恩殿左右各設隨墻式掖門一座,就是這種矮墻”
“再向后就是欞星門了”
曹七七說著邁步向前走去,后方同樣有三路踏跺,中央有丹壁,圖案與之前相同。
向前走沒多遠,一道一間欞星門就出現在了正前方中軸線上。
但見這座欞星門與清西陵的欞星門幾乎建制相同:兩柱作出頭式牌樓,兩側有白石雕成的立柱,頂部坐龍,前后戧以石抱鼓。仔細觀之:明顯的區別是屋檐之下涂抹有湛藍色的彩釉;清西陵中的欞星門自上而下多為大紅色。
曹七七只看了兩眼就從中穿過:
“前面就是石五供、方城與明樓了”
遠遠可看到,石五供陳列在方城前方空地之上。
石供案作須彌座式,石供器由香爐(一座)、燭臺(二座)、花瓶(二座)組成。形制大抵與清西陵相同。
“大清抄了明朝的作業,所以大家懂得”
曹七七粗略掃了一圈,乏味可陳,也就直接繞過石五供朝后方走去。
“走帶你們去方城之上看看”
來至方城樓臺之下,可見城臺正面一反常態,它的下部無券門之設,但城臺左右各有冰盤檐式石刻門樓,由門樓進入,有礓石察道由城前上達寶城、明樓。
曹七七一馬當先,登上一側的臺階,寶城之上,內環磚砌宇墻,宇墻與垛口之間為鋪磚馬道,步行十分方便。
曹七七很快就來到樓頂,但見重檐歇山頂式的明樓正中一塊石碑靜靜矗立在正中。
曹七七昂首仔細打量:
這座明樓,上下兩層檐的檐椽,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式斗拱,下檐為重昂五踩式斗拱。
平板枋及上下檐之間的榜額:刻“定陵”兩字,也全部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其上油飾油漆彩畫,酷似木構建筑,然實無片木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