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扇,又名:長扇、障扇。帝王儀仗之一,漢代模仿雉尾扇而制成的長柄扇。”
說話間,直播間屏幕上浮現出影視劇中的皇帝背后的羽毛扇。
曹七七漫不經心地繞著三座寶座打轉,一面說道:
“開始時是作為貴族或帝王的儀仗之作用,后來演變成民間的一種在婚嫁時才使用的儀仗用具。”
“雉尾扇通過古裝影視劇廣為人知”
晉·崔豹《古今注》中說:“舜作五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
晉·崔豹《古今注·輿服》:
“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時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為王后夫人之車服。輿車有翣,即絹雉羽為扇翌,以障翳風塵也。漢朝乘與服之,后以賜梁孝王。魏晉以來無常,惟諸王皆得用之。”
宋以來雉尾扇有大、中、小三等,其制下方上圓,中繡雙孔雀,四周排列雉羽為飾。
“這就是雉尾扇的由來”
曹七七道。
“那五明扇呢?”
“和雉尾扇有什么區別嗎?”
“必須有區別”
曹七七頭也不抬肯定到:
“傳說,五明扇為虞舜所作。”
曹七七道:
“晉·崔豹《古今注·輿服》:“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皇帝)不得用。””
盧思道《美女篇》:“時搖五明扇,聊駐七香車。”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天下神霄,皆賜威儀,設於殿帳座外面南東壁,從東第一架六物,曰錦繖、曰絳節、曰寶蓋、曰珠幢、曰五明扇。”
形容的就是此。
“這也是后世的鹵薄”
曹七七道:
“五明扇古稱為“箑”,形狀如“闔”(《說文》解釋:‘闔門扇也’),由他人持之,立張擁身,以示廣開求賢之門。”
(箑,漢典解釋是一種編織扇子的蒲草,名為“箑蒲”)
商湯滅夏后,五明扇發展成為一種皇宮貴族專用的儀仗用扇,史稱“障扇”。這種長柄大扇,并非用來納涼,而是由侍者手執,為帝王王后障風蔽日所用。出行時,所乘坐的華麗馬車上,往往插上一柄這種傘形大扇,以顯示自己的威風和富有。
到了殷周則出現用野雞尾羽制成的“雉尾扇”,這些長柄扇用于貴族儀仗,為出行遮塵納涼,到了周代。
從障扇儀仗便知尊卑:“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
所以“障扇”亦稱“仗扇”。
仗扇并非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拿在手中的扇子,而類似于懸掛在座椅上方用繩子牽蕩搖動取風的一種工具。
追本溯源探“五明”。五明扇即平扇,現代人稱之為團扇。
元代陸友《研北雜志》:
“《唐韻》‘棕’字注云‘蒲葵也,乃棕扇耳’。以其似蕉,故亦名芭蕉扇,產閩廣者多葉圓大而厚,柄長尺外,色淺碧,乾則白而不枯。土人采下陰干,以重物鎮之使平,剪成圓形,削細篾絲,雜錦線緣其邊,即仍其柄以為柄,曰‘自來柄’,是為粗者。
有截其柄,以名竹、文木、洋漆、象牙、玳瑁為之,飾以翠蝶銀花,緣以錦邊,是為細者。通稱之曰蒲扇,或曰芭蕉扇,實一物也。”
“芭蕉扇、蒲扇,也是平扇中的一種”
曹七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