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為:明朝時期產生于懿文太子(朱標)巡撫陜西。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派遣太子朱標巡撫陜西。然此次巡撫,并沒有后來巡撫的性質,而僅僅是為了選擇建都地點。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明成祖派尚書蹇義等26人“巡行天下,安撫軍民。”
“那李衛說的八府巡按豈不是權利很大?”
人們詫異。
“豈止”
曹七七道:
“八府巡按是指明、清時官職,民間俗稱,正式官銜應該是監察御史,分巡各省稱巡按御史,戲劇、小說等引用改成八府巡按,職權極大。”
八府由來
明代很多省份(布政使司轄區),都分八個府。如:
福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陜西:西安、漢中、鳳翔、延安、慶陽、平涼、鞏昌、臨洮八府
河南:開封、歸德、河南、南陽、汝寧、彰德、衛輝、懷慶八府
貴州:程番(貴陽)、都勻、黎平、鎮遠、思州、銅仁、思南、石阡八府(安順等府是明末才增加的)
四川:成都、重慶、夔州、保寧、順慶、敘州、馬湖、龍安八府(遵義等府是明末才增加的)
廣西:桂林、南寧、柳州、梧州、平樂、慶遠、潯州、思恩八府(太平、思明等府是土府)
所以八府巡按就是一個省的巡按的意思。
注:八府巡按并不是指真正的八府。
曹七七道:
“是不是八府巡撫的意思?”
人們問道。
“沒錯”
曹七七肯定道。
“所以,以后出去不要亂說自己是八府巡按”
“那御史大夫呢?”
水友迷了。
“御史大夫是明清之前的稱謂”
曹七七道:
“明清之前,督察院名為御史臺”
“御史臺一般設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主簿、御使、監察御史等”
御史大夫,
秦朝設立的官職,與丞相、太尉合稱為三公。
漢代時,御史大夫更名為大司空;東漢時又改名司空,大司空和司空仍為三公之一,但均已不再是最高的檢查長菅。
魏晉南北朝時,御史大夫官職又偶有恢復。隋唐之后的御史大夫,除宋代為虛銜外,均為最高的檢查菅,但不再有秦漢三公的權位。
明代改御史大夫為都察院,御史大夫一職遂廢。
“怎么什么官職都有主簿呢?縣里有主簿、御史臺也有”
曹七七苦笑不得:
“主簿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簿官職廣泛存在于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重要性減少。”
明清時期主簿由貢監及吏員拔擢除授,是知縣的佐貳官,別稱“書~+~記”“三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