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李元昊建國后將自己的父親,祖父也冊封:夏太祖(李繼遷)--夏太宗(李德明)”
西夏王陵中帝陵共有9座,根據1990年所編號碼,一號、二號、三號、五號、七號和九號陵位于平原之上,四號、六號和八號陵則依山而建。
每一座帝陵均坐北朝南,呈縱向長方形,占地面積達10萬平方米以上。這些帝陵的外郭形制雖然有開口式、封閉式和無外郭式三種,內部結構卻大體相同,分為角臺、闕臺、月城、陵城四部分。
這些帝陵的外郭或宮城的長寬比例都在1.5:1.7之間,與史籍記載的興慶府城郭的長寬比大致相當。
史籍當中記載西夏王陵有名號的也只有9座,而神宗李遵頊、獻宗李德旺、末主李晛的陵墓史籍沒有記載,可能存在的其余三座帝陵則或許由于西夏末年兵荒馬亂而并未建造,也有可能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當地某建筑單位夷平。
在這些帝陵之間的4個區域,集中分布著至少254座陪葬墓。在陪葬墓集中的七號、八號、九號陵一帶,考古人員清理出1座西夏祖廟的遺址。
此外,九座帝陵現存碑亭遺址共16處,其中一號、二號陵各3座,三號陵2座,四號陵現只存1座西碑亭,五號陵3座,六號陵2座,七號陵2座。八號、九號陵除陵塔外,所有地面建筑均被夷平,故碑亭已不存。按照西夏陵區其他帝陵的陵園建筑規制、布局,估計八號、九號陵原來至少各有2座碑亭。九號陵西碑亭曾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某單位基建時出土了4件雕像石碑座。
鏡頭流轉,
陵區北部偏東,有一座規模較大的陵邑性質的建筑遺址。遺址內廣場、道路、院落、水井和房屋等遺跡都清晰可見,布局十分規范整齊,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四周筑有夯土城墻。城內分前、中、后三個部分,中部和后部的正中各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堂,其他建筑多集中在城的前部和中部,并組成一座座封閉式庭院。遺址中發掘出大批色澤鮮艷的綠色琉璃板瓦、筒瓦、瓦當、滴水、脊獸、鴟吻和其他建筑裝飾構件,如乳白色或青白色帶有冰裂紋的小白瓷板瓦、側邊有黑色釉的牛郎合瓦、精雕細琢的石刻。
陵邑附近,西干渠西岸、昊王渠及其東西兩側的自然岡丘上,由北向南分布著一系列西夏窯址,綿延七八公里,計幾十余處之多。其中有燒制方磚、長方磚、條磚、板筒瓦、瓦當、滴水、琉璃飾件等建材的磚瓦窯和石灰窯。據研究人員推測,該窯址為專門燒制西夏王陵建筑材料而建。
除此九大陵區外,另有神宗李遵頊、獻宗李德旺、末主李晛等獨立陵區。
“九大陵區?”
“興慶府?”
水友們抓住了重點。
“嗯,九大陵區分別為:裕陵——太祖李繼遷、嘉陵——太宗李德明、泰陵——景宗李元昊、安陵——毅宗李諒祚、獻陵——惠宗李秉常、顯陵——崇宗李乾順、壽陵——仁宗李仁孝、莊陵——桓宗李純祐、康陵——襄宗李安全”
“至于興慶府”
曹七七被迫頓了頓:
“興慶府,西夏國王城,即今寧夏銀川。”
公元1020年,李德明派遣大臣賀承珍督率役夫,北渡黃河建城,營造城闕宮殿及宗社籍田,定都于此,名為興州。
李德明子李元昊(即西夏景宗)繼位后,1033年又廣建宮城,營造殿宇,升興州為興慶府。筑臺城南,于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十月十一日在此受冊,即皇帝位。
西夏歷代皇帝皆以此為都城。
興慶府,建制。
城長方形,周十八余里,護城河闊十丈,南北各兩門,東西各一門。道路成方格形,街道較寬,有崇義等二十余街坊;皇家手工業作坊集中于宮城宮廳;宗教場所有承天寺、高臺寺、戒壇寺、佛祖院等。城中皇家的宮殿園林占有很大面積,有一定規模的宮城,而一般居民則密集分布于數十個街坊之內,均為低矮的土屋或土板屋。
西夏崇宗李乾順時期進行修建,主事者為梁國正獻王嵬名安惠。先后建有戒壇寺、高臺寺、承天寺等。
“州和府有什么區別嗎?”
水友詫異。
曹七七頓了頓,直接躺平,放棄了掙扎。
因為系統根本不搭理她。
“宋朝地方行正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路——府——州——軍——監);
府的行[正文]劃分和州同級,行[正文]地位上略高。
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繼承了唐朝的羈縻制度,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
路是直轄于中央并高于府、州、軍、監的。
“至道三年(997年),共分十五路(名稱上道改為路),后析為十八路,又析為二十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