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奔偏了,接著說,堪輿大師”
系統道:
“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縫輿,號逸真,江西于都葛垇小溷村人,生于唐大中甲戌歲(854),卒于梁貞明三年丙子歲(916),享年63歲。其父曾德富。兄曾文遄、弟曾文迪,文辿排行第二。曾公幼習詩書,熟究天文經書,黃庭內經諸書。隱居雩都黃龍寺時,緣遇楊公筠松,得其悉心指黠青鳥,遂得堪輿大道。”
據記載:后梁貞明丙子年,曾公與諸徒袁州萬載覲丘山(今江西宜春萬載縣),肖形五牛飲**,穴結池心,授指謂子徒曰:“吾死葬此,切記”。時值臘月,果卒。諸徒如命安厝。命其地曰:“曾仙塘”。
后經數年,其徒于豫章江西南昌復見文辿師,驚其未逝,之后遂啟其冢,果空棺,始知文辿師尸解,真成地仙矣。著《尋龍記·八分歌》倆卷行世。
“尸解啥意思?”
有人質疑道。
“道教認為道士得道后可遺棄肉體而仙去,或不留遺體,只假托一物(如衣、杖、劍)遺世而升天,謂之尸解。尸解通常用于粉飾神仙人物或方士的逝世,或者用于墓葬升仙。”
《后漢書·王和平傳》李賢等注云:“尸解者,言將登仙,假托為尸以解化也。”
“哦哦,懂了”
系統繼續說道:
“大家知道三僚之說嗎?”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開基祖,也是楊救貧的首座弟子。楊救貧云游天下,本無意駐足,但曾文辿卻想找一塊吉壤定居。
有一天,曾文辿發現三僚這個地方不錯,就告訴師傅楊救貧說他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后有涼傘遮蔭”地方,如果住下來,子孫可以世代為官。楊救貧過去一看,果然是一塊山環水繞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涼傘形的松樹,樹下是一塊圓形巨石。他告訴曾文辿說:“這里果然是我們堪輿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羅經吸石,后有包裹隨身,住在這里,子孫世世代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
楊筠松和他的二個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間搭茅棚居住,他們把茅棚稱為“寮”,師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們就把這里稱作“三寮”(現在寫作三僚)。”
當初,他將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貧特地為徒弟擇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至今:
“僚溪山水不易觀,四畔好山巒;
甲上羅經山頂起,西北廉幕應;
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拜朝中;
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職旺;
今卜此地為爾居,代代拜皇都;
初代錢糧不興大,只因丑戌相刑害;
中年富貴發如雷,甲木水栽培;
兔馬生人多富貴,犬子居翰位;
今鉗此記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職顯。”
曾文辿唐末五代時遷三僚,時歷宋元明清,迄今千多年來,特別是明清兩朝以來,文辿后裔蕃衍千枝萬派,分布全國各地,已成萬丁著族,人文蔚起,忠烈滿堂,卓然俊拔之士達于中外,足見楊筠松當年的預測不謬也。現在許多海外易經考察團專程到三僚村,都是拿著這份鉗記,尋找中間提到的“天馬水”、“出土蜈蚣”、“羅經山”、“甲木水”的所在。
“天馬水?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