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殮則是將尸體入棺的儀式。
小殮之后會停一段時間再大殮,這段時間叫做“殯”。
大殮后即將棺蓋釘上,然后是等待下葬。下葬并不是在大殮后立即舉行的,大殮后要將棺材停放在宗廟一段時間,(后世則為停放在寺廟里超度。)在停放的這段時間內,要選擇墓地和占卜落葬的吉日。
《禮記·王制》曰:“天子七日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
天子七天后才可以大殮停棺,諸侯、大夫、士、庶人依次遞減。
死者的親人要戴孝,這叫做“服喪”,服喪者按照關系的親疏遠近服不同級別的喪服。
喪服按照典籍記載,分為五種,稱為“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斬衰是關系最近之親屬——子女為父母所戴的孝,用粗麻布做成,不逢邊,衣緣參差不齊。服斬衰的人要為死者服喪三年。在這三年中不能結婚生子,最好要住在墓的邊上。有時候,學生也為老師服這樣的重服,像孔子的那幫學生,就在墓邊住了三年,三年后方才散去。子貢不僅如此,又在墓地住了三年,前后共六年,其所以如此,大概是覺得師恩深重吧!
落葬那天早晨,要舉行奠儀,然后死者親屬隨柩車到墓地。
拉柩車的繩子叫做“紼”,紼數隨死者地位的高下而定,執紼的人要唱挽歌。
西周時候的挽歌不知道是什么樣子的,曹操倒是擬過挽歌,題目就是《蒿里》、《薤露》。后世送葬行路時還要拋灑紙錢。
安葬結束后,家人要守居喪禮,孝子要守孝三年,因為“嬰兒三年不免于懷”,意思是嬰兒在剛開始的三年都要父母抱著或背著,這叫顧復之恩,(顧,回頭看也。背著嬰兒,每每需要回頭看看嬰兒,所以謂之顧復之恩。)所以要守三年。
守喪期間有一系列禁忌,不能吃肉喝酒,不能理發沐浴,不能娶妻納妾、夫妻同房等等。
落葬之后還有一些列祭祀,如反哭、虞祭、卒哭、祔、小祥、大祥、禫等。
后世有“做七”之禮,大概始于南北朝時期,與佛教有關。做七中以“五七”最為重要,然后就是百日,周年祭祀等。
除此之外王朝還有:
荒禮
國內發生自然災害,諸如饑荒、瘟疫等變故,國家所應采取的救災措施。當時所采取的有關做法包括救濟、薄征、緩刑、減力役、開放禁區讓百姓采集捕撈等等。這些都是救荒的。
吊禮
對遭受水旱災害、地震、日食、月食等災害地區表示哀吊和慰問,在這個時候往往會舉行祈禳活動,以求除祟去禍。
禬禮
音“貴”,別國遭受侵略或動亂造成重大損失時,與之結盟的國家要派出使臣,籌集物資去救助。
恤禮
對遭受不幸的國家表示慰問、撫恤的禮儀。
以上五種禮儀中,襘、恤是國家事物,只有國王和宰臣才可施行此禮;喪、荒、吊則不僅可由國王施行,各級貴族也都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