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神仙體系是在不斷變化的。
曹七七道:
“神仙譜系陣容的龐大,也是華夏歷史進程的另一種詮釋。和華夏歷史一樣,神仙譜系的造構與編輯也經歷了一個由少到多和由紛雜無序到較有系統的演變過程。”
漢魏兩晉
漢魏兩晉是道教神仙譜系的初創時期。
其早期經典《太平經》既確定神仙、真人為崇拜對象,又將儒家的圣人、賢人納入神仙譜系,將它們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圣人,六為賢人。”謂“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兇,圣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圣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此時的神仙譜系比較粗疏,呈現初創時期的原始狀態。這時期活動的主要道派五斗米道,除稱老子為太上老君,又造構了天、地、水三官,此外,則不見造構他神。這與當時五斗米道不重視偶像崇拜有關。如張魯(或云張陵)所作《老子想爾注》十分強調《老子》道“無名”、“無象”的觀點,反對給“道”取姓名,設狀貌,因此,這時期所創神靈是很少的。
南北朝
南北朝是道教大量造構神仙和進行初步整理的時期。
陸修靜在改造南天師道(原五斗米道)時,仍然堅持三張傳統,認為“大道虛寂,絕乎狀貌。”道士祀神的主要場所“靖室”應該注重“清虛”,“灑掃精肅,常若神居,唯置香爐香燈、章案書刀而已。”
但寇謙之在改造北天師道時,卻與此觀點完全相反。一方面借太上老君之名,自立“天師之位”,表示仍尊太上老君為該教教主,另方面,又另造新神,為其神權張目。除制造太上老君之孫李譜文授予《錄圖真經》神話外,“又言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宮,宮有一主。
南朝梁道士陶弘作《真靈位業圖》,意欲將此雜亂無章的諸多神靈,清理出一個較有次序的譜系來。他根據世俗“朝班之品序”和“高卑”原則,將五百多名天神、地祇、仙真、人鬼,用七個階次組織排列起來。第一中位(即第一神階,下同)以玉清元始天尊為主神,第二中位以玉晨玄皇大道君為主神,第三中位以太極金闕帝君為主神,第四中位以太清太上老君為主神,……最后第七中位以酆都北陰大帝為主神。每一中位之下,分列左位、右位、女真位、散位、地仙散位,分別容納若干天神、地祇、仙真、人鬼,編制出道教史上第一個神譜。
雖然此神譜并未完全系統化,但它將十分龐雜的神仙群納入七個系列,無疑比原來的漫無統序前進了一大步,并為后來的神譜編制奠定了基礎。
南北朝神譜整理中還有一個各派所奉最高神不一致,需要加以協調的問題。五斗米道(天師道)、樓觀道一直奉太上老君為最高神,而上清派、靈寶派則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或稱靈寶天尊)為最高神。這種情況也是不利于道教傳播的。一些道士乃仿照佛教的“三身”說,將各派所奉的最高神糅合在一起,組成能共同接受的最高神,此即后來的三位一體的最高神“三清”。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即表現了這種傾向。其第一中位元始天尊之下,所列全為“天帝”、“道君”、“元君”,并無地祇、人鬼;而第二中位玉晨大道君之下,則納入了魏華存、許穆、許翙等上清派創始人;第三中位金闕帝君之下,納入了徐來勒、葛玄等靈寶派所尊的創始人;第四中位太上老君之下,納入了以張陵為代表的天師道創始人。四個中位綜合成一個最高神,即可解決各派原有的矛盾。事實上,這四位主神的名目和突出地位,已經具備了其后“三清”的特征,它實為“三清”的雛形。因此,《真靈位業圖》在道教神譜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是三清最高神地位最后確立和神仙譜系繼續編定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