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薦公,名馬臻,字叔薦,(東漢)永和年間會稽太守。
華夏著名水利專家。
其人于任上時,創三百里鏡湖,堤長127里,湖周長358里,上蓄洪水,下拒咸潮,旱則泄湖溉田,使山會平原9000余頃良田得以旱澇保收。
但因創湖之始,多淹冢宅,為豪強所誣,馬臻被刑。
由于馬臻的活躍時期,大概和荀淑(荀氏八龍之父)、荀曇(荀攸祖父)等同。
結合荀淑、荀曇二人都遭黨錮的結局,他們對馬臻抱有同情也是應該的。
“荀攸應該不只是想告訴我這些吧?”
不過,林辰卻覺得荀攸應該是話里有話,絕不僅僅只是想告訴他南方豪強勢大的問題。
“南方、會稽……”
“難道說……”
“孫策!”
回想起荀攸說話時的神態和表情,他心中陡然間生出了一個想法。
“眼下孫策新破會稽,必然會進行治理……”
“而若是他做了和馬臻一樣的事……”
這一刻,林辰才猛然間發現,原來古人的智慧竟是這般的可怕。
孫策的觸手根本難以往長江北岸伸展,因此他只能去開發江東現有的基礎。
可問題在于,江東現有的基礎,基本上都被各個世家豪族給占據了。
也就是說,他要想發展壯大,就必定會和當地豪族發生沖突。
跟那些抱成了一團的人作對,他還能好的了?
既然馬臻能死,孫策自然也能死!
“古人的智慧,當真是不可小覷啊!”
林辰苦笑著搖了搖頭,嘆息道:“本以為歷史都是突然發生的,誰知道原來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
之前時,他一直都覺得,自己掌握歷史脈絡,肯定會比別人強。
這一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倒是也沒錯。
可是在某些方面,人家古人也不是傻子。
比如孫策的死。
這件事,可能在很多并非出身世家豪族的人看來,都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可是對荀攸這樣的人來說,孫策的結局卻是早已注定。
后來的郭嘉,之所以能輕易斷孫策生死,恐怕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
至于荀攸此時就能想到,還從側面提醒了他,林辰倒是不怎么驚訝。
畢竟,在原本的歷史上,荀攸一直都是作為軍師面孔出現。
同時期的郭嘉,則是軍師祭酒。
兩者之間的差距,以后世計較,約等同于總參與參長的區別。
只不過,由于荀攸為人低調,外加說話總是很深奧,因而名氣上比郭嘉要差了一些。
之前的時候,林辰一直都覺得史書對荀攸多多少少有些夸張。
比如這句:公達前后凡畫奇策十二,唯繇知之。
這不是開玩笑嗎?
只要是計策,怎么可能只有一個人看得穿?
就算當時看不穿,但是以后總歸是可以看透的吧?
雖然,歷史上因為鐘繇暴猝,十二奇策最后并沒有留下來,可其他人整理荀攸所留時,難道就一點也發現不了?
作為歷史愛好者,林辰每每讀到這里的時候,總覺得是在夸大其詞。
可當他身處其中之時,才忽然間明白了什么叫做低調。
就比如這次,荀攸說什么了?
表面上看來,他好像什么都沒說,似乎只是說了馬臻當初身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