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查理以共和國三面環敵,時刻處于可能爆發戰爭的危險境地之中為由,下令對歷經戰陣的四個軍三十七萬名士兵進行整訓,在命令下達的即日起,各師各旅將輪換著前往附近的城市兵營接受整訓,各地的火炮鑄造廠也火力全開,開始鑄造火炮,確保在整訓結束以后每個步兵團配備一個炮兵連八門火炮。
查理的這個名字一經提出,就引起了許多議員的反對,也得到了出身軍隊的議員們的支持,議員們認為當前最需要重視的還是恢復國家經濟,而不是大規模在軍事上支出費用,當前共和國與曾經的敵國簽訂了數年了合約,近幾年是不可能爆發戰爭的,所以不用那么著急增加軍費。
對此查理表示嗤之以鼻,在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的保護下,就算經濟再發達也沒用,歷史上的南宋經濟是挺發達的吧?還不是在蒙古鐵蹄的征服浪潮下逃至崖山,最后小皇帝和丞相一起跳海自絕。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他不讓軍隊進入兵營接受整訓的話,怎么讓軍隊百分百地擁護自己?
第二件事,經歷過兩次內戰以后,國內的難民和失業率激增,哪怕是安克頓市的街頭都能隨處看見躺在角落里的難民,大規模入城的難民是導致秩序崩壞的最大原因,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不是一件難事——不過這對查理來說也不算什么難題,因為他已經有了解決的辦法了。
他效法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羅斯福新政,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以工代賑”搬照出來,他沒有白白地撥款去安置難民,而是通過發放工錢和糧食的辦法引導各地難民參與修建公共工程和國營工廠,增加就業崗位。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把錢發到每個人手中讓他們自己解決面臨的危機,最后所有錢都花光,又變成了難民,倒不如通過分配崗位的方式讓他們有所去處。
另外,為了解決農業荒廢的問題,查理也鼓勵農民和逃難的難民返回農地進行耕種,由政府分發作物種子,并針對一些條件困難的農民借出農具,確保每塊土地都能得到利用。
第三件事,查理立主通過并推廣了一系列社會保障法案和退伍軍人優先法,以立法的方式確立了軍人以及退伍軍人在社會中的高地位,在退伍以后每月能夠固定領取一筆撫恤金,此外,退休工人、失業者和殘疾人也能夠在每月領到一筆足以維持生活的保障金。
第四件事,大革命的新風并沒有粉碎官場中的貪腐習氣,查理對此更是深惡痛絕,他下令恢復王國時期在各行省的監察官,官員由國民議會下放的議員擔任,配屬士兵護衛。監察官的職責不僅是監察地方官員,還負責監督保障金的發放,確保每一筆錢都能完好無損地發放到本人手里。
查理可不想讓自己本意是改善平民生活才發放的錢全部進了貪官污吏的口袋里,成為他們紙醉金迷的工具。
新官上任三把火,查理點燃的四把火著實在國內引起一陣不小的轟動,最直觀的就是在系統內肉眼可見的平民快樂度直線上升,如果換算成現實的話,那就是平民對他的支持度大大提升。
人們都非常現實,他們不管治理這個國家的到底是誰,他們只在乎你這個統治者能不能給他們帶來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