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爆發的消息很快傳到周邊鄰國,正如查理所預測的,希爾迪人的新盟友貝基王國第一時間向魯蒙共和國宣戰,并動員軍隊向南進軍,試圖分擔盟友的壓力,但他們的軍隊很快就在嚴陣以待的魯蒙第三軍的防線前碰壁,遭受到猛烈的反擊。
而在北方,簽訂了攻守同盟協議的恩哥特王國也如約參戰,其軍隊早在開戰前就得到了動員命令,因此在開戰后直接揮師南下,浩浩蕩蕩地越過邊境線,向希軍部署在北方的防線發動猛烈攻勢。
恩哥特陸軍并沒有送往魯蒙國內接受系統性的訓練,因此他們的水平只是這個世界(或者說這個時代)的封建國家最常見的水平,軍中涌現大量關系戶,軍官大都為貴族或富人階級出身,與普通士兵的關系說不上和睦,士兵參軍也只是為了領軍餉吃飽飯,斗志甚微。
因此,將軍們在發動進攻之前都要向士兵們許諾好處,激勵他們發起進攻的斗志,雖然士兵的戰意不高,但他們的戰斗力和紀律性都還是在合格線以上的,在好處的誘惑下,他們通常也能打出不錯的戰績,只不過一旦他們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失后,那口氣就會泄掉,從而撤離戰場。
發生在兩國邊境的戰斗便是如此,雙方皆是君主制度國家下的軍隊,希爾迪王國類似君主立憲制的政體也沒有給他們的軍隊帶來士氣上的加成,因此雙方的戰斗力幾乎可以說是不相上下。
在戰爭爆發伊始,希軍尚且還能依托防線抵擋恩哥特軍隊的進攻,但在恩軍主力抵達并參戰后,人數處于劣勢的希軍不得不且戰且退,向南方尋求援軍——然而南方軍隊的重心全在已經打進來的魯蒙軍隊身上,除了派出少量部隊北上外,根本無暇顧及。
而在西方,奧卡洛斯王室在得到戰爭爆發的消息后不久,便接見了希爾迪人派來的使者,請求他們履行同盟協議,從西部向魯蒙共和國發起攻擊,牽制魯蒙人的兵力。
希爾迪使者的請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王室的反對——王室不論如何都不敢與勢大的魯蒙人開戰,他們要是參戰了,相信不用第二天就會遭到來自東方和南方的聯合夾擊,到時候希爾迪王國還沒戰敗,他們反倒成了第一個被滅亡的勢力。
這種賣國援盟友的蠢事相信任何一個聰明人都不會去做,奧卡洛斯國王也不是“美國國父”路易十六,他非常堅決地向使者表示了拒絕,但為了不至于和希爾迪人撕破臉皮,他還委婉的表示可以支援對方一批軍械和軍費。
他的“好意”在希爾迪使者看來卻是**裸的羞辱,這要是換在一年前,奧卡洛斯國王怎么敢這樣對他們?內戰的時候他們還需要己方的支援,現在才過去了短短一年,他們不僅拒絕履行盟友義務,還妄想只給一批軍械和軍費蒙混過關?
使者雖然憤怒,但他知道不能把這個以后可能有用的盟友得罪透了,只能強忍著怒火,沉聲道:“國王陛下,您提供的援助我國會牢記于心,我也會將您的原話傳達給我王及內閣,愿圣靈庇佑您的統治,千秋萬代。”
說到最后那個單詞,他特意加重了語氣,而后告辭離去,奧卡洛斯國王沒有絲毫反應,仿佛是聽不出使者的言外之意,等使者離去后,他才冷哼一聲,低聲道:“千秋萬代?好一個千秋萬代、”
奧卡洛斯王室的回應在某些人刻意的推波助瀾下很快傳到查理耳中,還在關注著前線占據的他在得知這件事后,笑著對周圍的陸軍部官員們說道:“奧卡洛斯國王這是給我們表忠心呢,雖然這樣說并不恰當,但他是個聰明人,知道現在不能得罪我們,所以寧愿得罪自己的老盟友也不愿意和我們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