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幾乎成為階下囚,昔日高高在上的大臣們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下,按照西普里的要求起草了命令,并由書記官在士兵的護送下前往城外。
十多分鐘后,城外的激戰戛然而止,交火的雙方在得到命令后的表現大致相同,防守的第三師和第二旅的士兵們為兵諫成功而歡呼雀躍,同時高興自己再也不用被送到危險的前線去吃槍子了,發起進攻的第八師和其他兩支部隊的先頭部隊也同樣感到喜悅。
先前說過,厭戰的情緒是席卷希爾迪王國全軍的,趕來支援的士兵們也同樣厭惡戰爭,現在國王和內閣都被軍隊控制,不出意外的話,他們也可以擺脫戰爭的泥潭。
得到內閣命令的部隊很快就將剛剛戰死不久的戰友們的尸體收斂起來,有序返回駐地,如果放在幾個月前,他們或許還會憤怒地要和對面的友軍干架,為戰友復仇,可現在,他們只想等到戰爭結束,返回家鄉。
……
很快,這場兵變的結果就和內閣發布的停戰命令一起被送往還未淪陷的希爾迪王國各地與前線抵抗的軍隊中,接到停戰命令的希軍士兵們一時間宛如過年一般喜慶,他們相互擁抱著,高聲歡呼著,更有甚者直接將武器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了幾腳,以表示自己對戰爭的厭惡。
軍官們看見了這一幕,也并沒有上前呵斥的打算,要說希爾迪軍隊內部誰最希望停戰,那肯定是這些可憐的基層軍官了,他們在戰場上是敵人獵兵射擊的首要目標,陣亡率居高不下,每天都要心驚膽戰,擔心自己的小命什么時候會被死神收走。
在歡呼慶祝過后,士兵和軍官們便想起了在戰時首都發起兵諫的那些勇敢的戰友們,他們衷心的感謝第六師等戰友的“壯舉”,如果不是他們冒死一搏,前線的士兵們還要再冒著生命危險走上戰場。
派出去的使者很快就與魯蒙軍隊接觸,提出議和的意愿,這一次親臨前線的魯蒙第四軍指揮官鮑德溫親自接見了使者,并向使者提出了他們不可反駁的停戰條件——無條件投降。
沒錯,就是無條件投降。
在得到查理的授意后,魯蒙軍隊的目的就是一舉征服吞并希爾迪王國,他們知道希爾迪人不會接受這個條件,因此在給出答案后,前線的魯蒙軍隊繼續發起進攻。
這一次,和他們對峙的希軍士兵選擇了繳械投降,他們在沒有得到內閣命令的情況下主動向推進的魯蒙軍隊投降,也將滿目瘡痍的陣地拱手相讓。
也有部分部隊沒有投降,他們選擇避其鋒芒,主動撤退,放眼整個戰場,沒有任何一支希軍部隊選擇抵抗,整條戰線瞬間分崩離析,魯蒙軍隊的推進速度大大提高。
前線部隊的投降和撤退讓希爾迪人再也沒有談判的資格,在這種大勢下,被軍隊控制的內閣在埃卡爾市宣布全國停止抵抗,向魯蒙共和國無條件投降。
這一天,是1754年的9月7日,也是戰爭爆發后的第1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