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帝國軍隊進攻哪個方向,另一邊的恩克蘭軍隊都能發起進攻,分散敵人的注意力和兵力,迫使敵人放緩進攻的腳步。
更致命的是,恩克蘭國內新組建的第四軍也被送上了前線,在撤回來的海軍的掩護下沿著海岸線行軍,準備從三個方向夾擊攻入國境內的敵人。
他們的目的已經被潛伏在恩克蘭斯城內的中情局特工提前傳回國內了,因此指揮恩克蘭戰場的維克多和沃倫都早已發覺了敵人的意圖,并在海岸線方向部署了一定的防備部隊。
毫無疑問,敵人的所謂鉗形防線是一定要被突破的,維克多和沃倫兩人的意見不謀而合,準備最先將凸出來的敵軍第一軍團消滅,這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在第一軍的后方,恩克蘭人構筑的據點較為稀疏,從這里發起進攻就能繞過敵三軍的防線。
可是他們要怎么突破敵一軍的防線呢……敵人收縮了兵力,每一條防線上都部署了許多士兵,這還不算完,為了能夠拉平雙方之間的武器上的差距,他們還將全國的線膛槍都裝備給了第一軍,除此之外,他們還通過沒有因為戰爭而終結的貿易線從國外購入大量線膛槍,也同樣配屬給了第一軍和第三軍的部分部隊。
在雙方武器裝備的差距被拉平的情況下,從正面發起強攻無疑不是一件明智的抉擇,這將會導致更多的帝國士兵死在進攻的路上——因此,他們從軍事地圖上找到了一個看起來更好的進攻路線。
第一軍的北部防線。
敵人第一軍的北部并沒有帝國軍隊,因此那里的防御較為薄弱,從那里發起進攻能夠起到出其不意的作用,并順利突破。
然而,北部并不是帝國的占領地區,而是兩國共有的鄰國托德斯王國的地盤,該國雖然稱為王國,但國家領土并不大,大概是帝國一個行省的范圍,且居民也只有不到百萬人口。
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國,為了自保向來以中立的姿態面對周圍各國,但所謂的中立也代表了兩邊都不討好,如果不是這個小國窮鄉皮囊的實在沒什么侵略價值,早就被他國吞并了。
也正是因為托德斯王國一直以來的中立政策,導致了恩克蘭軍隊對于這個方向的防御較為空虛,若是帝國軍隊借道托德斯從北面發起進攻,如神兵天降一般,相信恩克蘭第一軍的防線頃刻間就能被突破。
這只是其中一個計劃,維克多在提出來以后就送到了安克頓,希望外交部能夠與托德斯王國接觸,爭取對方投靠己方,交出軍事通行權,在這之后,他也沒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這個計劃上,也和沃倫一起制定備用計劃。
維克多的皇帝父親的身份起到了作用,外交部在詢問了查理后,便毫不猶豫地派出使者暗地出使托德斯王國,對該國的國王進行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