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在希倫斯城準備他和索菲婭的婚禮的這段時間內,他簽署的同意與丹斯共和國達成協議的文件也被送回了安克頓市。
在接收到這份文件后,留守在首都的外交大臣亞森第一時間聯系上了同樣留在安克頓沒有跟隨北上的丹斯共和國副議長,準備就對方提出的這份條件進行談判,在談判中,他還是委婉地說明了皇帝的意見。
在得知帝國皇帝同意與他們達成協議后,丹斯人幾乎喜極而泣,他們在內戰爆發后一直向外尋求援助,可周圍各國都袖手旁觀,或是準備坐收漁翁之利,國內的叛軍也日益做大,與共和國政府的實力幾乎是旗鼓相當。
在共和國政府即將感到絕望之際,他們聽說了帝國援助奧卡洛斯共和國的事跡,以及關于他們在背后援助貝基叛軍的傳聞,就仿佛一個即將溺水的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當即拍板下來,不惜將國內最大的港口租借出去,也要獲得帝國的援助。
即便將阿托納港作為抵押,丹斯共和國政府仍然感到惴惴不安,他們擔心龐大強盛的帝國不會看中這一座遠離他們本土的港口,他們更擔心帝國會毫不猶豫地拒絕他們的條件。
不過事實證明,他們押對寶了,帝國皇帝同意了他們的條件,即便在他們面前的這位帝國外交大臣要求他們更改他們提出的條件,削減派出去的軍事援助的軍隊士兵數量。
一個師的兵力,是萬萬不可能的,帝國不會容許八千多名士兵為了外國在異國他鄉拋頭顱灑熱血,換句話說,如果丹斯共和國政府的勝算還算高的話,帝國也不是不會答應這個條件。
然而,共和國政府軍的勝算并不高。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及一下丹斯內戰的情況了。丹斯共和國的內戰爆發于六年前,也就是查理來到這個世界的前一年,起因是共和國政府內部出現了妄圖施行獨裁統治的總議長,這位總議長殺死了大量反對他的議員和平民,并提高了施加在平民頭上的賦稅比重,導致底層平民因為殘暴的統治和高昂的賦稅而流離失所,妻離子散。
在這種情況下,一位深受獨裁者信任的議員秘密召集了密謀刺殺獨裁者的會議,并在其中一個陰天的下午,在獨裁者即將進入國會之前,當著人民的面輪流拿著匕首刺死了獨裁者,隨后割下了獨裁者的頭顱,在人民面前宣布獨裁統治結束,議會將會進行重組。
獨裁者的死非但沒有終結一切,反而變成了災禍的開端。
獨裁者的支持者在接下來的政治清算中被迫逃亡了共和國北部,并在外國勢力的支持下拉起了一支叛軍,宣布要為獨裁者復仇,這支叛軍起初并不獲得平民的支持,但在隨后,他們一改獨裁者統治時期的政策,在其占領區內頒布了大量新的政策,一改以往的殘暴印象。
叛軍的新政策讓他們獲得了占領區內的平民的支持,再加上外國勢力的幕后支持,叛軍的勢力越做越大,并逐漸占領整個共和國北部地區。
反觀共和國政府軍,在獨裁者遇刺后,共和國的軍隊便四分五裂了,支持獨裁者的將軍們妄圖率軍發動政變,卻被迅速鎮壓下去,換來的代價是政府軍的實力遭到了更大的損失,而其余沒有參加政變的忠于獨裁者的軍官們見勢不妙,直接帶著自己的部下逃往北邊。
就這樣,叛軍占據著國家的北部,政府軍還控制著中南部的大部分地區,雙方分裂的局勢就此形成。而在接下來幾年的戰爭中,雙方的戰線圍繞著中部地區展開,數以萬計的士兵在昔日富饒的中部地區戰死,無數炮彈幾乎將這里的土地犁了幾個來回。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內戰爆發的第五年,也就是查理稱帝的前一年,叛軍深知繼續這樣僵持下去只會讓獲勝更加遙遙無期,因此他們直接求助了一直在幕后支持自己的外國勢力,后者因此公然出兵,對丹斯共和國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