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跟郭守義談了之后合作的問題后,他便不再跟之前那樣較為悠哉的學習了,反而開始有計劃的學習一些東西。
同時,石詩雅也準備好了材料,與國為展開了談判。
商業合作,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完成的,雖然老板已經同意了,但是一些利益的爭取還是需要下面人去談的。
談判一直持續到年底,終于有了結果。
國為出錢出人,占據新公司的百分之二十一的股份,而科技攀登者公司出技術,占據百分之七十九的股份。
這次公司的組建非常低調——至少對于普通人來說,這是非常低調的。相對比之下,業內比較重視,因為他們都對于這個組合比較忌憚。
當然,當他們知道這是要開發操作系統的時候,便有些不看好甚至是不解了,畢竟在他們的觀念中,這種明顯跟西和對立的行為,大多數時候都是失敗的,既然會失敗,何必出力不討好?
對此兩家公司都沒有多說什么,只是默默的開始開發新的操作系統。
到了2013年年初,一家名字叫做鴻蒙的軟件公司成立了。
這家公司成立非常低調,他們似乎默默無聞的便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此時,攀登者科技的電池廠已經開始生產,大量的封裝材料與儀器,開始售賣,到了四月份,第一個季度的收入竟然能夠達到四十億,其中還不包括授權費這些東西。
主要是封裝材料才是電池成功的關鍵,其他得到授權的電池廠開始生產,就代表著他們不但需要交授權費用,還需要拿錢買封裝材料。
當然,石詩雅不可能讓他們沒得賺,因此算下來的成本,其實跟一些電池廠商生產的鋰電池差不多。
這其實也是為了日后普及這種電池做準備,雖然一開始這種電池會因為產能的原因比較貴,但是很快價格便能夠穩定下來,跟鋰電池的價格差不多,相信到那個時候,鋰電池也就沒有競爭的可能了。
電池一上市,就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畢竟隨著時間的增長,智能電子設備開始大量的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這也導致了電池成為了制約人們使用這些設備的最大障礙。
毫不夸張的說,一款好的電池,能夠讓現在很多智能設備更進一步!
而隨著產能的提升,電池也迅速的開始普及在下一代的電子產品中。
這也讓科技攀登者的名號越來越響亮,此時科技攀登者的名號不光在業內響亮,在普通人眼中也有了名聲。
因為電池的普及,智能時代到來的速度加快了不少,因此國家特意做了一篇專門針對科技攀登者的電池的報道。
所以,科技攀登者迅速的名聲迅速的在民眾中傳播,成為了高科技的代表者。
而此時的楊宏威,則已經在實驗室中呆了一個月了。
甚至最后這幾天,他的起居都是在實驗室中。
“楊總,已經完成了所有的測試,根據測試結果看,這個材料所表現出來的性能,跟國外科技刊物報道出來的萵國高精度主軸材料的性能作對比的話,也是絲毫不差,甚至有的地方比他們的還要好!”
“嗯,不過這只是第一次成功,我們還需要進行多次重復實驗,如果沒有問題的話,再高興也不遲。”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