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已過,八月未央,一片落葉送來秋意。
燕京城到了秋天,會發生兩件大事。
一是秋闈,也叫秋試。
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大宣朝的秋試,可以說是寒門步入仕途、青云直上的唯一途徑。
通常的秋闈,多是在各州府城設立貢院為考點,三場考試一連九日,考生都必須待在考棚內不得出去,吃喝拉撒全在里面,甚至還會有蟲蛇鼠蟻之流。
在這種高度緊張的氣氛中,讓人壓抑,環境又惡劣,當場去世都不奇怪。
尤其是經常能見到六七十歲的白發老翁和弱冠之年的年輕考生一起應試,人那么大年紀,萬一哪道題目沒記明白,血壓上來,直接猝死也是常有的事。
當然,也不乏一些死的邪門的,曾經就有考生,莫名其妙一聲慘叫,等考官過去一瞧,好家伙,尸體都碎成幾十塊了。
二來就是京察,說白了就是三年一度官員的考核,其中外官的考核叫“大計”,而在京城六部九卿任職的官員,京官的考核,叫京察。
京察的考察內容,分別是“四格”和“八法”。“四格”,守、政、才、年;“八法”,貪、酷、無為、不謹、年老、有疾、浮躁、才弱。
“四格”之中,守意為操守,也就是官員的品質,分廉、平、貪三等;政代表政務,也就是官員的政績,分勤、平、怠;才意思是治理的才能,分長、平、短;年則是指年齡,分青、中、老。
“四格”全部外列一等者,則有升任外官的優先權。
而“八法”則較為嚴苛,其中“貪”、“酷”者,會被三司提審;“無為”“不謹”者,革職處分;“浮躁”“才弱”者,降職處分;“年老”“有疾”者,勒令退休。
普通人一瞧這“四格八法”,感覺還挺嚴苛,體系標準清晰明確,賞罰分明,可事實上并不是這么回事。
但凡是涉及官員獎懲的事,自古以來,那都是被暗中操作的重頭戲。自大宣開國以來,一到京察大計,徇私舞弊的現象尤為嚴重,有史官云:
“長官往往博寬大之名,每屆京察,只黜退數人,虛應故事,余概優容,而被劾者,又不免冤抑。”
通俗點,京察是得罪人的事,沒人愿意好好干。
出現這種現象,皇帝也頭疼,到了樂皇之時,設錦衣衛,得了,全部給我嚴查,這京察的大權也就從拾遺大臣手上轉移到了錦衣衛手中。
再到靖皇之時,京察大權又徹底被廠衛掌控,成為打擊異黨的工具。每次京察,死傷不知凡幾,也就有了“三批”的說法。
曾經的京察沒效果,只能清退幾人;現在的京察太血腥,動不動就死人。
兩個極端。
秋初這幾天,京城官員擔驚受怕,京城百姓天天西市看熱鬧,諸多冥鋪則是生意興隆,日進斗金。
只是苦了陸言這種干陰門活計的人。
且不談貢院里面考生的各種奇葩死法和邪門死因,單就京察斬首那一批,就夠諸多陰門行當的人受得了。
無論二皮匠、扎彩匠還是刻碑人,都是在京察秋闈這會,死的最多。
......
京察前一天,京城又飄起了蒙蒙細雨。
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陸言也沒有像平常去河邊釣魚,反而是宅在自家鋪子。
門外支起棚子,陸言懷里揣著暖手爐,半瞇著眼,旁邊燙著一壺熱酒,擺著幾碟小菜,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