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言望著生平,萬萬沒想到,墓主竟然是位和尚,且是一位高僧。
擱別人肯定要問,高僧不是一般圓寂之后都會修筑佛塔嗎?可這位怎么和普通人的葬法一樣,修墳堆?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這背后的故事了。
佛家有云:“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
不論是在大宣還是往前的朝代,出家人都講求“六戒”,其中有“戒色”,意為戒除女色。
可是這位墓主,辯濟和尚,偏偏就犯了色戒,也由此被逐出佛門。
辯濟和尚十五歲出家,削發為僧,拜入長安大莊嚴寺門下,師從當時的主持。
說是辯濟年少之時,可謂是風流倜儻、一表人才,容貌俊秀英颯,且主持夸他才思敏捷,頗具佛緣,潛心修行數十年,深諳佛法。
年紀輕輕,就成為了當時遠近聞名的高僧、大德,以至于后來有貴人西行歸來,在當時的長安城開設譯場,召高僧諳解大小乘經論。
當時只選了九名綴文大德,其中卻有年僅二十有六的辯機,其佛法經文造詣可見一斑。
但是后來,他又如何從萬人敬仰的高僧,成為佛門棄徒呢?還得從一次巧合說起。
當時皇帝最寵愛的公主高陽,年芳十六,二八妙齡,且剛與重臣之子皆為秦晉,但她對這位重臣的兒子并不感興趣。
要知道,封建時代的許多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天子賜婚,往往都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
當時的皇帝把高陽許配給了朝中重臣之子,也正是為此。但可惜的是,父親大才,但這位駙馬爺卻是荒誕無才,一介莽夫,與自幼學習琴棋書畫的高陽公主風格完全不搭。
用陸言前世的話來說,二人興趣相悖,壓根沒有共同話題,也沒有感情基礎,這夫妻關系自然不好。再加上駙馬爺生性是個耙耳朵,在高陽面前唯唯諾諾,使得充滿野性的高陽完全沒有興趣,逐漸對這段婚姻郁郁寡歡。
這天,高陽公主和駙馬爺出游,登臨大莊嚴寺祈福,整好看見路過的辯濟和尚,見其容貌英俊,就一見鐘情。
這看上之后,高陽公主就三天兩頭的往寺廟跑,名義上叫學習佛法,實則是找辯濟和尚去了。
辯濟也正值青春年少,受不得少女懷春的高陽反復的調戲挑逗,這一來二去,就是干柴遇上烈火,打得火熱。
二人的戀情一直很隱秘,直到有一次辯濟外出,一名蟊賊無意間溜進辯濟的禪房,偷走了床鋪上的金絲玉枕。
后來這位蟊賊落網,官府一查這些臟物,好家伙,這玉枕不是宮里頭的東西么,怎么會在一個小蟊賊手里?不敢擅自決斷,于是上達天聽。
消息傳到皇帝耳中,再一查,原來這玉枕是高陽公主送給辯濟的定情信物,機緣巧合被蟊賊偷出來,這才捅破了二人的奸情。
皇上自然是勃然大怒,面子上也掛不住,自己女兒和禿驢通奸,傳出去豈不是為天下人嗤笑,不行,得嚴辦。
可自己總不能把自個女兒給嚴懲吧?于是乎,將辯濟拉出來,說是勾引公主,罪惡滔天,給斬首示眾了。
佛門弟子犯戒,自然被驅逐,世人再罵兩句“惡僧”“淫僧”;本來這事都算完了,卻不料激怒了高陽公主,后來竟然謀反。
她起兵之后,親自帶著辯濟的骸骨,前往燕京,并修建一座寺院,找來一批僧人,專門看守辯濟的尸骨,這也就是如今護國寺的前身。
再往后,高陽公主兵敗自殺,后世有人憐憫,有詩云:
“巫山云雨入禪房,藩籬情深臥鴛鴦。”
“辯濟腰斬刑場日,長歌當哭美嬌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