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閑好奇,是因為趙康莊卷宗上記錄的事情別有一番風味。
趙康莊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家人的日子清貧困苦。
但趙康莊從小聰慧,經常一個人偷跑到鎮上私塾聽先生講課,十分認真,久而久之,先生所講解的東西,他都爛熟于心,積累了很多學識。
等趙康莊五歲的時候,他忽然向父母提出想要筆墨紙硯等知識用具,父母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借來那些東西給他。
趙康莊用借來的工具,作詠梅詩一首,并題上了自己的名字。
趙康莊五歲作詩這一神操作,引起村里,鎮上大多數人的注意,有不少人聞訊而來,想考校趙康莊一番,指定事物讓他作詩。
趙康莊全都應付得當,且能寫出比一些擁有秀才身份的讀書人更好的詩。
趙康莊的事跡傳遞開來,被稱為村里百年難遇的神童,一時間趙康莊所做的詩稱為了當時的一道熱流,甚至有不少人愿意出錢來請神童趙康莊作詩,就為了‘神童’二字。
趙康莊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兒子能夠作詩賺錢,心思便活躍了起來,田地也不耕種了,每天就帶著趙康莊上街,大肆宣傳趙康莊。
哪里有聚會就往哪里湊,只為作詩賣錢,從來沒想過要讓趙康莊去挖掘自己的讀書天賦和其他同齡人一樣進入私塾聽課學知識。
熱度會逐漸消散,就像燒紅的鐵棒,若是沒有后續持續加溫,終究會冷的。
沒有后來的知識補充,全靠天賦吃飯,趙康莊雖然也能寫出一些上好的詩句,但已經沒有當初的名氣大,好詞佳句也是偶爾才能出得了一篇。
時光荏苒,啃完了天賦、吃光了老本的趙康莊變得非常普通,和同齡人比起來不在出色,甚至還略弱一籌。
意識到自己不足之時,趙康莊已經錯過了最佳的讀書年齡,再想學,就變得非常困難。
但憑借趙康莊的努力,花費了數倍于別人的時間、精力,終于在幾年后還是考過了秀才。
但之后的舉人路,卻一次次讓趙康莊感覺到窒息。
所幸的是,趙康莊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換來的是“值得”二字,在三十而立的年齡,終于是中了舉人功名,甚至還因此得到了進入“書苑”的破格錄取資格。
三十翻身,也不算太晚,本以為生命軌跡就此轉向康莊大道,但命運何其不公?就在他考取舉人功名的第十天,成為了連環掏心案的第二個受害人。
“這故事怎么那么熟悉?”
李牧閑看完卷宗之后,皺了皺眉頭。
他非常確定自己不認識趙康莊,和他也沒有任何交集,如果不是今天翻看卷宗,他甚至都不知道有這么一個人。
但為何自己會對趙康莊的故事如此熟悉?
“我靠!”李牧閑盯著卷宗,明悟過來:“這不就是《傷仲永》的原版人物嗎?”
李牧閑想起來,在前世的九年義務教育課堂上,學過這么一篇課文,課文里就是講的趙康莊,不,是方仲永故事。
李牧閑感嘆了一聲,這就是吃老本的危害,一個人再怎么牛逼,再怎么有天賦,也得要給自己充電,補充知識,否則一樣泯然眾矣……
從卷宗里來看,趙康莊就是一個規矩的讀書人,沒有什么仇人,平常和人的交集并不多,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標準的“宅男。”
可就這樣一個宅男,竟然會被人掏心?這到底是什么深仇大恨啊?
而且人還是被書苑錄取的人,不日將前往書苑深造,敢動書苑的學生,這可是一件大罪過,一旦被查出來,那可是要被滅門的。
這個時代,考取了‘舉人’功名的書苑學生,地位不亞于軍中一普通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