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鐘爺爺的關系,給文靜買了奶粉回來,把她因感冒掉下去的肉給補了回來。
文靜很快又恢復了白包子模樣,鐘家的爺爺奶奶還給她買了很多的小衣服。
從一個月到一歲的,內衣外衣,棉衣每個尺碼都是兩套。
周圍的鄰居看了說著各種酸話:“一個小丫頭片子穿那么好干嘛!反正也穿不了幾天,浪費錢。”
“就是,就是,就一個撿來的賠錢貨,還當寶一樣的伺候著。
反正長大了也是送到人家去,有那錢還不如多買兩頓肉吃吃。”
“對,這鐘家老兩口就是有錢燒的。”
“還有那奶粉,那么精貴的東西,竟然給那賠錢貨吃!還是個撿來的,我大孫子長這么大還沒吃過那奶粉是什么味呢!“
“周大嫂,那你下次把你的大孫子帶著,到鐘家要點。”
“·······”
各種各樣的酸話傳到鐘爺爺和鐘奶奶的耳朵里,兩人卻充而不聞。
繼續給文靜買著各種各樣的吃食和衣服,還有玩具。
鐘家確實把文靜養的很好,不懂的還特地去問了醫生。
醫生說孩子四個月可以吃蛋黃,他們就去村里收雞蛋,每天煮一個雞蛋,把蛋黃扒出來弄碎了喂文靜。
還去買了白面給文靜搟面條吃,還怕她不適應,把面條和的爛一些,這樣搟出來的面條要軟軟的,更容易消化。
就這樣,文靜在鐘家老兩口的精心喂養下長到了三歲。
文靜也從鐘爺爺和鐘奶奶平時的談話中,知道了為什么家里只有鐘家二老兩個人的原因。
鐘爺爺和鐘奶奶原本是有孩子的,但因為打仗的原因,把孩子交給當地的百姓撫養。
后來,因為鬼子掃蕩的原因,百姓網多流離失所,不得不離開故土,去往安全的地方。
就這樣,和孩子們都失散了,也不知道還在不在人間?夫妻倆不敢去想。
找了幾十年,也就找回了一個最小的孩子。
最小的孩子是個男孩,當時被找回來時已經十歲。
而鐘爺爺也辭掉了原來的職務,回到了老家,也就是他們現在住的村子。
讓他們兩人沒想到的是,當兒子長到十八歲時。
他來到父親,也就是鐘爺爺的面前,說要去當兵,還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鐘星。
當時,鐘爺爺雖然沒有點頭,但心里是支持兒子的。但鐘奶奶卻不同意。
她就只剩這一個兒子,怎么忍心讓他上戰場,萬一有個好歹,讓他們老兩口該怎么活?
可是,無論她怎么勸都沒有用,兒子鐵了心的要去當兵。
最后,實在拗不過只能同意,雙目含淚送父子倆出門,走前鐘奶奶一遍一遍的檢查著兒子的行李。
鐘星看著于心不忍,可他還是沒有改變最初的決定,背上了行囊走出家門。
鐘爺爺心中也有不舍,但到底是男人,他十分支持兒子去當兵。當年他也是這么過來的,理解兒子的想法。
送兒子去車站后,鐘爺爺去旁邊的郵局給老戰友發了一份電報,讓他照看一下自己的兒子。
兒子走后,鐘奶奶整日拿著家里唯一的一張黑白照片發呆,這是鐘星走之前去鎮上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