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的最后一個月,全國掀起了一股節育上環的風浪。
如果家里是獨生子女,父母做結扎手術,還有一筆金錢獎勵。
村里的喇叭,墻上的標語,朗朗上口的口號,還有帶著紅袖章的一群婦女主任,忙得不亦樂乎。
每個政令出臺之始,總會如此,興師動眾一番。
劉玉蘭如今的生活挺悠閑,承包了家里的一日三餐,打掃一下公共區域的衛生,然后……然后就沒事了。
空閑的時間很多,她卻是個閑不住的。于是,四合院的小花園被她整成了小菜園,看著幼苗綠意盈盈,她就非常滿足。
由于幾家人合在一起吃飯,所以,程雪和王盼娣每月給劉玉蘭飯錢。
王盼娣的孕吐已經好了,現在胃口非常好,能吃能睡。
雖然不能出去,但也不會無聊,主要是屋子夠大,家里人也多,熱鬧。
明天的時候幫著劉玉蘭一起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然后就是慢慢準備小孩子的東西,尿布,小衣服,小被子等等。每天過得也非常充實……
在居委會的人上門普查后不久,楊志剛在一天傍晚接到了來自家鄉楊老爹的電話。
電話說了很久,楊志剛也從一開始的高興到最后黑了臉。
掛了電話,劉玉蘭迫不及待地詢問情況,“出什么事了?親家都說了些什么?”
楊志剛深深嘆了口氣,走到王盼娣對面坐下,“我爸說,咱們村的婦女主任可能會過來找我們。”
“她想干什么?”聽到楊志剛的話,王盼娣瞬間緊張起來了,說話的聲音都不自覺尖銳了些。
楊志剛連忙一個大跨步,在王盼娣跟前蹲下,大手包裹住她因為激動而有些顫抖地小手,給她力量和安慰,“你別急,聽我慢慢說。而且,我也只說有可能,還不一定來呢,畢竟從J市到京市可不近。”
原來,政策下來后,一級一級壓下去,如今已經到了農村。村里的婦女主任一家家統計人口,宣傳政策,鼓勵生過孩子的婦人去結扎,實在不愿意結扎也要去上環。
查到楊家,得知楊志剛一家三口都不在家,已經搬去京市,非常意外。
楊大海就解釋了一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楊志剛有出息,帶著老婆孩子去京市發展了。
來人聽了也都為楊家高興。雖然人不在,但是該做的事還是要做的。來人讓楊老爹轉告王盼娣盡快回來一趟,去上個環,畢竟現在政策如此,上了環,大家都安心。尤其,王盼娣只生了個閨女。
幾人說完事,已經打算離開去下一家了,突然,出來一個孩子的疑問聲,“大伯母要回來了嗎?那到底是生的弟弟還是妹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