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夫人立于德正門,一人,一鞭,一劍,一身誥命服,逼得滿朝大員,皆俯首從劍下而過,卻無一人敢不滿。
陶鼐上折子找朝廷要人幫助抗旱,吏部和戶部領了折子,連夜將其余四部尚書請到一起,共同商議出一個對策。
又仔細的斟酌再三,自覺還算周全,只是在選出去北境七郡幫助救災的人選上,六部尚書都拿捏不準。
六部尚書知道,德正門陶夫人那一出,只是給陶鼐找回場子,但是圣心難測,夏皇可是對這件事情沒有表態。
最后還是楊鎮提議,將昔日在朝會上詆毀陶鼐的人,系數編入名單,忐忑無比的再次呈了上去。
夏皇見過名單后,卻未表態,只是召六部尚書進宮赴宴,但宴會上,夏皇卻沒有露面,甚至連酒菜就未上。
被敲打的六部尚書,這才收起其他的小心思,知道大夏北境七州的旱災,也非同小可,這可是關系到大夏的國本,最后選調出一批精干官吏,擬了名單,呈了上去。
這才算是過關了。
此刻,北地七州的旱情,已經是相當厲害了。
很多地方,已經是赤地千里,不要說地里的莊稼了,連人畜飲水都已經成為了大問題。
已經開始出現流民了。
很多人為了生計,開始離開自己的土地,朝著南邊遷徙。
而更多的人,只能是朝著縣郡和州府聚攏,將希望全部都寄托在朝廷的官老爺身上。
燕州城內,一夜之間,聚集了大量饑腸轆轆,滿嘴血泡的災民。
陶州牧也從田間地頭回來,開始操心城里流民的肚子問題了,若是不能解決這幫災民的肚子問題,怕是隨時可能惹出民變出來。
燕州城的城隍廟外,已經開始支出了粥棚。
大批的流民都聚集在此。
“混蛋,粥有這么施的嗎?”已經一臉黝黑,腰身廋了半圈的陶州牧正在一個相對僻靜的地方,將主辦施粥的官吏罵了一個狗血淋頭。
“我燕州城加上下面七個郡縣,上百萬百姓,按你現在這種法子,有多少糧食才夠?你以為你將粥熬得濃濃的,就是大慈悲了?你知道這場災荒會持續多久嗎?”陶州牧因為粥熬得太濃在大發雷霆。
而竹田英卻守著一大批糧食在發愁。
此刻燕州城里的糧價,已經接近三兩一石了,比起正常時候的一兩,已經攀升到三倍了,這哪是一般家庭承受得起的,就是那些個有點家底的,此刻也都跑到城隍廟領粥了。
不過,竹田英也清楚,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流民的數量會持續增加,雖然存了不少糧食,但卻支撐不了多久。
盈豐糧號現在也不得不開始減少售糧。
拒北城還算好,畢竟人口少,加之溏蒲河的恩賜,可能是燕州府七郡當中,唯一還能支撐得住的地方。
但是聽說其他州府,已經開始出現餓死人的現象了。
朝歌城派出來的人,見到北境七州實際的情況時,頓覺有些觸目驚心,原本就是能吏,很快就上手了。
大大減輕了個州府和縣郡的壓力。
此刻,這場席卷北境七州的旱災,已經從抗旱變成賑濟災民了。